以读为本,以读促悟 ——《杨氏之子》就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5/6/20 15:10:21 作者:余力 浏览量:16次
以读为本,以读促悟
——《杨氏之子》就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是一篇文言文,语言幽默中闪现着智慧。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生字,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通句子,理解文意,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让孩子们能够读通、读顺、读懂文章是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读,在读中学,读中感,读中悟,熟读成诵。
一、读——读通,读出节奏
在教学之初,我引出生活中的古文现象让学生感知“氏”和“之”在古文中的用法,自然而然理解题意并进行运用。结合放手让孩子自己读文,在学生充分朗读之后,请同学朗读,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首先是读音的问题,“为设果”中读为和“应声答曰”中应的读音,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在问中究竟该怎么读,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根据上下问的理解,根据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然后是朗读的停顿,由于这不是孩子们第一次学习小古文,因此对于古文的节奏,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孩子们自读,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自己独处节奏,对于“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对于这些在朗读中不易掌握的停顿,我先让同学朗读比较,并给孩子进行示范朗读,让他们发现异同,然后自己发现。特别是“家禽”和“家/禽”,因为古文中的家禽和现代意义的家禽理解不同,但学生对此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所以不能理解,于是引出用小视频对“禽”字的教学,对比“家禽”的现代汉语意思,明白了“禽”的意思是“鸟”,自然总结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节奏划分。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感受。
二、读——发现,表述异同
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孩子再读课文,引导孩子发现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表述上的不同。孩子能用白话文翻译文言文,对文章能够整体把握。我在设计的时候采用的是由带到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几个基本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生字组词理解等,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再让孩子们用这些方法自己理解。在学习中,孩子们在语言实践中感受到了,文言文语言简练,朗读有些拗口,字义和现代有所不同。
三、读——品味,加深感悟
文章中杨氏子的语言非常巧妙,但是让孩子就文中的两句对话就体会语言的艺术的确很难。为了把这个主题深入下去,我在开课的时候就出示了马克吐温的故事,让孩子感知语言的艺术。这样孩子对于语言的艺术感受就深切了一些。而课文中杨氏之子的回答则抓住了杨家小儿的反应敏捷,迅速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义,并马上联想到孔君平的姓与孔雀一样,于是用孔雀来回答,但有没有正面否定孔君平的回答,也是话中有话,言尽而意无穷,这就是妙之所在。孩子在体会的时候先是有些不大明白,但随着深入学习,细细品味,最终恍然大悟,这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有趣之处。接着我适时引出“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而是杨君平、梅君平、柳君平等等,杨氏子又会怎么机智的回答呢?”“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对着篇文章的学习进行语言迁移运用,感受古文的趣味。
然而,这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方面还有所欠缺,其实还可以设计更多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杨氏子的“聪惠”和古人幽默且风趣表达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