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随笔  > 文章
教育随笔
困局:当语文作业遇上劳动教育——田野调查中的三重“脱臼”

发布时间:2025/6/23 9:55:45 作者:王楚静 浏览量:26次


“五育融合”的政策倡导下,语文作业与劳动教育的结合成为新趋势。然而在小学劳动实践却暴露出严重的“脱臼”现象——目标脱节、形式脱嵌、评价脱钩。在多所学校的田野调查中,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矛盾性。

笔尖劳动荒诞剧:被囚禁在作业本里的劳动教育

“双减”当下,小学语文作业仍以书面练习为主,学生填满老师预先制作好的学习单,却忽略了劳动实践。教师容易陷入“劳育”误区,将劳动异化为文字游戏,认为在课堂教学后布置一篇有关“劳动”的文字稿作业,就与劳动教育有关。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为例,传统作业梳理了纸制作的过程,抓住动词理解造纸术,提升学生的逻辑能力,但仅仅浮于表面,限制了学生的想象。未能引导学生通过劳动体验,例如观看现代化造纸技术,动手准备材料,并简单制作一张纸,感受造纸技术的奇妙。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为例,传统作业多围绕人物精神分析展开,未能引导学生通过劳动体验(如医护角色模拟、社区服务记录)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导致“劳育”沦为形式化任务。

最后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为例,老师让学生反复撰写观察作文,从修辞到情感表达严格要求,却不组织学生实际劳动,认为"文字体验比实践更重要"。实际上这种“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学应当摒弃,教师应当重视劳动教育的 “纸上耕云”。

标准化劳动剧:批量生产的语文作业模版

课标》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中指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语文作业设计时往往只局限于语文学科之内,并不会借鉴各学科的教学方式和作业设计,更是忽视了劳动这一课程在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因为局限在语文传统作业之中,劳动主题作业以外出拍照”“手抄报”等简单活动为主,未能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教师往往给班级统一布置一项作业,并没有注意学生本质上的差异。

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第七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三篇课文,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学校组织学生前往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参观,在参观之前,每一名学生都被揣进一张研学单。在参观结束后,每一名学生都被要求制作一个飞机模型。相同模版的作业使得这一次劳动教育流于表面,更是限制了学生的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熟练制作飞机模型,以至于结束,都有学生拿着零散的部件四处寻求帮忙。

失语的锄头:劳动成果在语文评价体系中的集体噤声

在我校多次劳动教育中,教师在劳动过程中未能给予学生正向的评价。在校外劳动基地草药采摘活动中,学生的行为语言未能被及时记录,导致教师并不能及时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正是因为对作业的评价多聚焦成果,忽视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合作、探究与反思。例如,在“草药采摘”活动中,学生如何通过观察记录草药特性、团队分工等细节未被纳入语文作业评价体系从而失去过程性评价。

在劳动结束后,学生上交劳动材料,例如作文、手工作品等。教师只是机械地收作业,却未对劳动成果进行点评鼓励,使得劳动作业形式化,从而缺失结果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