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随笔  > 文章
教育随笔
《四季循环》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5/5/26 13:12:16 作者:葛雨欣 浏览量:8次

《四季循环》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本节课旨在帮学生理解地球公转与四季成因的关系。教学中,我以“问题驱动—实验探究—模型建构”为主线展开。

课堂从四季变化的视频导入,学生很快被生动的画面吸引,纷纷提出为什么会有四季的疑问。这种以问题驱动的开场,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在模拟地球公转的实验中,学生分组使用地球仪和灯泡观察阳光下影子长短的变化通过对比地轴直立和地轴倾斜时影长的不同变化,发现只有地轴倾斜公转时才会有影长的变化。这一环节的设计,成功将抽象的天文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识。同时,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比如家乡四季的不同景象,进一步巩固知识。动画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季节变化的规律。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小组在调整地球仪角度时不够准确,导致实验数据出现偏差。这说明我在实验指导上还需更加细致,比如提前标注地轴倾斜角度,或者使用激光笔模拟太阳光线以提高实验的精确度。此外,有学生提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离太阳远近不同的错误观点虽然课本已解释,但我未能充分利用对比实验或数据来彻底纠正这一迷思概念。今后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具体的天文数据,比如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分析发现距离并非季节变化的主因。  

这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递,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抽象的天文现象必须通过具体的活动和模型来理解。同时,学生的前概念往往会影响新知识的建构,教师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证据修正原有认知。

总的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有了初步的科学认识,但在实验细节和迷思概念的突破上还需改进。我将继续优化教学设计让科学课堂更加生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