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随笔  > 文章
教育随笔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5/6/25 12:26:38 作者:刘芬 浏览量:11次

学科网 zxxk.com学科网 zxxk.com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其实这篇课文看似经典,很多人都上过,但是这里面有几大难点。

1.难在人物背景的感知。

李大钊很远。这个故事写的是1927年的事情,1927年,据我们现在差不多过去了将近100年,这100年的时间跨度。因为时间跨度非常大,所以学生要去感受1927年的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难度是非常大的。虽然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但只是了解,很难有切身的了解和感受。1927年的中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中国,1927年的北京又是一个怎样的中国,李大钊对当时所处的北京的环境,感受又是什么,学生要去感知,难度很大。

2.难在人物形象把握

这是一篇回忆录,李星华是李大钊的女儿,回忆李大钊其实是两重身份。第一重是作为父亲的李大钊,作为父亲的李大钊这个人物形象学生比较容易体会和把握。但是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要通过他具体的外貌、言行、神态来把握,难度就大了。革命者这个形象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太陌生了

3.难在人物精神的传承上

这是最难的地方。李大钊身上那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天不怕地不怕,死都不怕,要传承这样的精神,尤其要传承到现在,难度更大。不是一种道德的说教,不是一种概念的灌输,要让学生有所触动,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一种认同,并且有一种想要去传承和发扬的意愿,难度非常大。

那么这节课对于这几大难点的突破,离不开老师老师站位的高度以及支架作用。第一,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进行革命文化的追问。语文课程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靠什么“立德”?用什么“树人”?老师没有简单地理解“精神品格”的“教育”,而是将文本置于革命文化的大背景下,去追问那段历史,去传承革命文脉,来激发今人奋发的力量。关注文章的背景,为的是让学生感受白色恐怖的 1927 ;精析人物的神态、外貌和言行,为的是让学生抵达人物的精神与灵魂;拓展相关的资料,为的是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伟大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对于革命事业的信息”。有了这样对革命文化的追问,才实现了“文本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第一,在教学处理时,搭建好“阅读活动支架”老师一共搭建三个“支架”的:第一,目标支架。在《语文课程标准》和统编语文教材关于目标设计的整体观照中,从人文性和工具性互为统一的角度出发,紧扣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课后思考练习,准确地提炼出阅读本文的“核心目标”:学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体会人物品质的方法,受到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这核心目标给学生的阅读活动指明了方向。

第二,探。阅读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必须有基本的借,教师要于给学生搭建探究的支架。这个支架来自教师对文本语言要素的挖并不是文本中的所有语言要素都可以作为探究支架的。由于语文教材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整体设计,我们探究支架时要有对性、适切性。老师在对本文语言写的研究中十分睿智地发现了反常,他用反常作为支架,让学生在自读中先找一找,在李星华的清晰回忆中,李大钊身上有哪些反常表现然后再回头透视反常,去体会李大钊的精神。

第三,资源支架。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帮助者,应该善于给学生提供阅读的资源。纵观整节课课,对于资源的利用是一大特色。第一次是国家几代领导人对于李大钊的评价,第二次给学生提供李大钊在监狱中所受酷刑的资料,在狱中李大钊的肉体虽然遭受了非人的折磨,痛苦和煎熬我们根本无法想象。但是,出现在法庭上的父亲,却是一张平静而慈祥的脸。是他对家人无私的爱,是他作为革命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第三次是在最后老师给出李星华《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这本书的内容,您的崇高理想和愿望已经和正在变成现实,您安息吧!将整堂课的情感烘托到了最高潮。

总体来讲还是老师的思想定位让教学的站位高了起来,这节课的教学思想定位于用课文教学落实课程任务,用语文的方式传承革命文化。最后我想说,教学思想定位于何方,教学的脚步便会走向何处

学科网 zxxk.com学科网 zxxk.com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学科网 zxxk.com学科网 zxxk.com

学科网 zxxk.com学科网 zxxk.com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