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随笔  > 文章
教育随笔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5/9/25 11:05:04 作者:姜萍 浏览量:17次

一、优点

 

1. 本课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画面美与情感美。通过自由朗读、指名朗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展开想象,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意境。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听到的“秋声”,如大雁的鸣叫、落叶的沙沙声、稻谷的低语等,在交流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度对话。朗读指导中,我关注停顿、节奏和情感的表达,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进一步走进诗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

 


2. 在课堂的小练笔环节,我设计了仿写小诗的任务,鼓励学生把自己对秋天的观察与感受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一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他们的作品虽然稚嫩,却充满童真与灵气。有的写秋风的脚步,有的写果实的笑声,还有的写田野的歌声。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素材,也体验到了创作的喜悦,对诗歌的兴趣更加浓厚。

 

二、教学不足

 

1. 在小组合作创作小诗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有的只是被动倾听,缺乏主动表达的意识。这与小组分工不够明确、合作规则不够清晰有关,也反映出一些学生性格内向、缺乏在集体中发言的勇气。此外,我在巡视指导时,对个别小组的关注不够及时,导致他们的合作效率和成果质量参差不齐。

 


2. 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但语言储备不足,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在描述画面或表达感受时,出现“心中有景,口中无词”的情况,说明平时的语言积累与表达训练还需加强,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提供更多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和多样化的表达机会。

 

三、改进措施

 

1. 优化小组合作模式。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会在活动前明确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任务,如“记录员”“朗诵员”“创意顾问”等,确保人人有事可做。同时,加强活动过程中的即时指导与反馈,鼓励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提升合作的有效性。此外,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技巧培训、组织趣味竞赛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表达欲望。

 


2. 强化语言积累与表达训练。一方面,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优秀诗歌、散文、童话等作品,定期开展背诵、摘抄和赏析活动,积累优美词句和经典句式;另一方面,通过口语交际、故事分享、诗歌朗诵、即兴演讲等多样化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表达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组织语言、表达情感,逐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