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随笔  > 文章
教育随笔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后小练笔的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5/9/25 11:30:57 作者:杨雪梅 浏览量:25次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后小练笔的教学反思
   本次课后小练笔的任务是“仿照课文,写一写你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一处景色”。旨在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观察角度、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将读写结合,学会发现并记录生活中的美。批阅完所有学生的练笔后,我感触良多,现反思如下:
一、 成功与欣喜:童真与模仿的火花
   1.模仿初见成效,结构意识萌芽: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模仿课文“看到什么—它像什么—感觉如何”的基本结构进行写作。开头通常能点明时间(如“一夜秋风过后”),中间能尝试运用比喻句,结尾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这表明他们对课文的写作思路有了初步的框架性认识,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2.比喻句的大胆尝试:学生们对运用比喻句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虽然有些比喻稍显稚嫩或重复,但其中不乏令人惊喜的闪光点。例如,有学生写“路抬头望向天空,发现天空好美呀,像一幅油画”、“枫叶好像一位美丽的新疆舞者”。这种充满童趣的想象,正是最宝贵的语文素养。
   3.开始关注生活细节: 通过课文的引导,许多孩子不再觉得“上学路”单调乏味。他们的笔下有在枝头唱歌的小鸟、有早餐店飘出的蒸汽、有路边的小猫咪……这证明他们开始尝试用“发现美”的眼睛去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环境,本课的情感价值目标得到了初步实现。
二、 问题与不足:从“看到”到“写好”的挑战
1.词穷现象明显,语言积累不足:“美丽”、“很漂亮”等词语频繁出现,反映出词汇库的匮乏。对于“晶莹剔透”、“层层叠叠”、“摇曳”等更能表现景物特征的词语使用率很低。如何将阅读中积累的词语转化为积极词汇并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中,是学生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的教学难点。
2.情景交融生硬,情感表达单一:大部分学生能在结尾写出“真美啊”“我很开心”这样的句子,但情感与景物的融合比较机械。他们未能像课文那样,将“一夜秋风雨后”的清新与“第一次发现”的惊喜这种独特的情感自然融入到景物描写中,情与景是分离的,情感表达也较为单一。
三、 改进策略与未来方向
1.深化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进一步加强朗读指导,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优美的意境中,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在写作练习前,带领学生重新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看到什么像什么感觉如何),为他们自己的表达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降低动笔的难度。
2.深化范文剖析,聚焦“细节描写”:未来的课文文本教学中,要更加聚焦作者是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的。带学生深度品析关键句,如“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不规则反而美?”,从而理解观察的真实性和独特性,比程式化的“完美”更重要。
3.分享与互评,激发创作灵感:在练笔后,挑选几篇有代表性的习作(既有优点也有共性问题)进行匿名展示,组织学生集体评议。“你觉得哪里写得好?”“哪个词用得很妙?”“如果这里这样写,会不会更好?”。在互评互学中,孩子们往往更能吸收同伴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