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心算教研活动记录:巧用“凑数”,化解难点
发布时间:2025/5/12 14:17:33 作者:高琼 浏览量:3次
一、趣味导入
课程伊始,吴老师以“数字王国探险”的趣味情境拉开序幕。她并没有直接出示抽象的数字,而是通过展示精美的图片:池塘里的6只小鸭子、童话书里的7个小矮人、章鱼的8条腿、九色鹿的9种色彩……将生活实物与数字巧妙关联,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数数,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认识6-9的珠像,是珠心算入门的关键一步,也是教学难点。X老师巧妙地运用了“凑数歌”来化解这一难点。她一边引导学生拨珠,一边朗朗上口地念道:“1和9是好朋友,2和8手拉手,3和7在一起,4和6不分离,5和5凑成一双手。”
在认识“6”时,老师提问:“一颗下珠表示5,我们想拨出6,还需要凑上几呢?”学生们根据“凑数”规律,齐声回答:“1!”老师顺势引导:“所以,6就是拨入一颗上珠(5),再拨入一颗下珠(1)。”通过这样直观的动手操作与口诀记忆,学生们清晰地理解了6至9每一个数字在算盘上的“模样”——它们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由“5”和“凑数”组合而成的具体珠像。
本节课严格遵循珠心算教学的“四步曲”:看数拨珠、看珠报数、听数想珠、看数想珠。
1. 看数拨珠: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数字卡片,迅速在算盘上准确拨出对应的珠像。
2. 看珠报数:老师在大算盘上拨出珠像,学生快速抢答是数字几,训练反应的敏捷性。
3. 听数想珠:闭上小眼睛,只听老师报出数字,在脑海中构建清晰的“脑算盘”图像。
4. 看数想珠:看着数字“7”,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颗上珠和两颗下珠的影像。
这环环相扣的四步训练,将学生的眼、手、脑、口充分调动起来,从实拨到空拨,再到想拨,逐步内化,有效促进了学生从具象拨珠到抽象心算的过渡。
三、游戏竞赛,巩固提升
在巩固练习环节,X老师设计了“珠像闪电赛”和“小小神算手”等游戏。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看珠报数接力,课堂瞬间变成了竞技场。在紧张又刺激的游戏氛围中,学生们全神贯注,不仅熟练巩固了6-9的珠像记忆,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四、教研反思与展望
课后,全体数学教研组进行了深入的评课与研讨。听课教师们一致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层层递进,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方。特别是将“凑数”概念前置并贯穿始终,为学生理解更复杂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