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与运动》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5/10/23 15:52:54 作者:葛雨欣 浏览量:6次
《力与运动》教学反思
《力与运动》苏教版四年级科学“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一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建立“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核心概念。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力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和快慢这三个方面展开。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分析生活实例、利用磁铁改变小球运动轨迹、探究拉力与小车运动关系等一系列活动。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既有成功之处,也暴露出在处理学生前概念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在纠正“物体停下来是因为力消失了”这一普遍存在的错误认知上,值得我深入反
一、教学亮点
情境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如“怎样让静止的桌子移动?”“怎样让滚动的足球停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存在。通过分析这些具体实例,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力可以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也可以让运动的物体静止下来。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感性基础。
磁铁引球,巧妙突破难点。对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方向”这一相对抽象的概念,我设计了“磁铁吸引运动小球”的实验。当学生看到小球在磁铁的引力下,其运动轨迹发生明显弯曲时,他们对力的这一作用效果有了非常深刻和直观的认识。这个实验的设计是成功的,它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了运动状态的另一种改变方式。但是这个实验中使用的磁铁需要仔细选择,提供的磁力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对实验的分析。
拉力小车,深化定量感知。我组织学生利用小车设计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变量(如使用不同数量的钩码作为拉力),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拉力越大,小车启动越快,前进得也越远。这一探究过程不仅让学生感知到力有大小,更让他们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二、不足与改进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依然坚信一个错误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维持它运动的力消失了。这与本课的核心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背道而驰。
问题根源可能是学生们的“朴素物理学”经验。 学生的这一观点源于他们的日常经验。他们看到,要让玩具车一直跑,就需要一直用手推;一旦停止推动,车很快就会停下来。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地将“推力”视为维持运动的原因,推力消失,运动也随之消失。他们忽略了地面、空气等环境因素对物体运动的持续影响。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组织思辨讨论,让学生“寻找”力。设计实验给予小车相同的力,让其在不同的环境中停下来。实验后,我会立刻抛出核心问题:“为什么在布上小车很快就停下来了?是不是我们施加的力消失得更快?”引导学生讨论。通过对比,他们会意识到,两次施加的初始力是相似的,但小车遇到的“阻碍”不同。我会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种“阻碍”,比如“感觉有东西拉住了小车”、“布很粗糙,把小车磨停了”。其实这里涉及到了摩擦力的大小问题,也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