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文章
教育科研
教育调查

发布时间:2020/12/3 9:53:28 作者:王小兵 浏览量:4221次

 教育调查

 

自1910年美国学者肯德尔(N.Kendall)开始将社会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研究法引入到教育研究中之后,调查研究法以其独特的优点和效力,随即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为认识和把握教育发展的现实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一、教育调查法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教育调查法有多种不同的类型。

(一)依据调查研究目的划分

1.现状调查

现状调查是一种描述性调查,主要是调查某一类教育现象目前的状况、基本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目的是对教育现象的真实情况进行具体描述,或寻找一般数据,为改变现状、解决问题和促进发展提供依据和帮助。

这类调查是最基本的调查,往往能提供第一手的材料,其调查结果也受到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2.关系调查

关系调查是一种相关性的调查,它主要调查两种或两种以上教育现象的性质和程度,分析与考察它们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是否互为变量,目的是寻找某一教育现象的相关因素,以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一类调查往往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最直接的材料和理论依据,故经常为教育工作者所采用。

3.发展变化调查

发展变化调查发展调查是一种预测性调查,它主要调查某一教育现象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表现出的特征、趋势和规律,从而以此为依据推断未来某一时期的教育发展趋势与动向。

这类调查难度较大,其结果相对来说准确性不是很高,因此,在采用这类调查结果时,特别是依此做出预测时,要持谨慎态度。

4.比较调查

比较调查是一种对比性的调查,它主要调查两个或两个以上群体、地区、时期的教育情况,对比分析不同对象间的差异特点及规律,目的是弄清不同类型的教育对象、不同性质教育现象之间的差异性、相似性及其内在联系。

 这类调查往往能起到总结经验、吸取经验教训的作用,为落后者提供先进的经验。

5.原因调查

原因调查是一种因果性的调查,主要调查产生某一教育现象的可能原因。这种调查法在教育实践中应用得较多。

这类调查相对来说比较直接,有利于迅速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问题,但由于是一种无干预的自然调查,没有对相关的变量与因素进行控制,其因果关系推论的可靠性不高,容易出现原因混淆或原因不明的情况,在使用其结果时一要慎重,而要不断验证。

(二)依据调查范围

1.全面调查(大规模普遍调查)

全面调查是对某一范围内所有被研究对象都进行调查的一种重要的宏观调查方法。可以是单位性的或地区性的,也可以是全国性的,它能够得到有关调查对象的全部情况,为制订重大的方针、政策和规划提供必要的依据。例如:

调查某地普九情况,可以对这个地区全部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在校生的年巩固率、毕业班学生的毕业率以及十二岁至十五岁少年中的非文盲率等初等教育的指标进行调查统计,从而摸清这个地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现状。

优点是具有普遍性,能全面地反映教育的许多现象及其变化发展情况,收集的资料比较全面。

 缺点是调查所得到的材料往往比较肤浅和简单,有些问题无法深入了解,往往只能用填表等书面方法去进行调查,这样就难以得到许多生动的材料;由于调查范围广,往往耗资大、费时长。

2.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是在调查范围内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对象进行调查。认识世界的过程不是对现实世界中所有的具体事物都认识和了解之后才去概括它们的共同本质,而常常是通过某一类事物中的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事物的认识来把握和概括该类事物的共同本质。例如:

了解某地基础教育发展情况,可以选择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等与基础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的指标在该省中处于中等的市(或地区)进行调查,这样就可以以点带面,大致了解该省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

优点:一是调查范围缩小,容易组织,易于实施,节省人力和财力;二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某一教育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既能收集数字,又能了解情况,既能查明过去,又能分析现状,所获得的调查材料生动具体。

缺点:轻宜地把典型调查的结果推论到总体上去,有可能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3.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从被调查对象的全体范围(总体)中,用科学的取样法抽取一部分单位(个体)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特征值推算总体特征值的一种调查方法。抽样方法:随机抽样、分类抽样、整体抽样、有意抽样;例如:

了解某地基础教育发展的情况,可以选择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等与基础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的指标在该省中处于上、中、下的三个市(或地区)进行调查,这样就可以从三个样本的调查结果来推断该省的基本状况。

 优点:它是以统计学为基础,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能大大节省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使教育调查中使用最多的一种调查方法。抽样之前,首先要清楚界定研究的总体,然后才能确定样本单位,至于样本多少才算合适,要看总体的性质,抽样的方法及推论所需的正确程度而确定,要尽可能抽取足够大的样本,这样才能更好地代表总体。

4.个案调查

个案调查是典型调查的一个特例,它是在对被调查的教育现象或对象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从其中选择某个教育现象或对象进行调查与描述。例如:

某一班级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实践性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学校就可以抓住这个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研究,把这一经验总结出来,推广到全校以及其他的学或地区。

个案调查的重要意义在于能通过深入实际、解剖麻雀,对某一教育现象进行具体、细致的调查研究,可以详细观察事物的发展过程,具体了解现象发生的原因,并掌握多方面的联系。但由于个案调查的代表性最小,因此,它更多的是具有启发意义,在推广经验时要极为慎重、稳妥。

 

二、教育调查法的基本功能 

进行调查研究有必要从总体上了解教育研究的功能。教育研究至少具有三个功能:描述、预测、解释。

1.描述

着手一项研究,对事物进行探求,首先要了解现状,知道所探讨的对象是什么,并对此进行描述。

本次调查比较真实得反应了三(2)班学生的学情,整体呈现出学习习惯好,成绩优秀的学生快乐度较高,而学习习惯差,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学习快乐度低。这除了个人状况、家庭情况等因素外,我们教师的教育评价方式无疑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2.预测

调查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对现状的了解,往往还想从描述的结果中归纳出普遍的规则和结论,作为预见未来的基础。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存在问题,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和对策,发挥教育的积极功能。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成绩预测其学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预测其事业成败。

3.解释

调查研究中解释的功能最为重要,因为解释涵盖了前二种功能。当我们能解释某一教育现象,就意味着能描述它,能预测其后果,并懂得如何采取措施来改变现状。

解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了解现状,探讨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个层次是了解相关,探讨对象是如何与其他事物发生关联的,解决如何的问题;

第三个层次是了解因果关系,探讨导致现状的原因,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调查研究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即针对问题,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等步骤,使未知变成为已知的过程。

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三、教育调查法的操作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是指任何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要求研究者对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避免个人的主观偏见,不能歪曲或虚构事实。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指研究和研究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要符合逻辑推理,研究应该是全面的,而不是个别的或偶然的。科学性还要求得出的理论或研究结论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可以重复验证。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是指研究要完整地、全面地认识和概括研究现象和经验事实,要能揭示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要把研究问题放到更大的背景中去考虑。

4.随机性原则

随机性是从事调查研究的一个基本思想,采用随机化的程序可以避免很多无关因素的干扰,可以使研究更客观、更可靠。

5.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是人们根据经验事实对现象所作的尝试性解释,这种解释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调查研究必须要有理论的指导,但这种指导并不是要研究者带着框框去研究,而是将现有的理论作为参照系,用调查获得的事实资料来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总之,调查研究要从教育教学的客观现实出发,从实际问题出发;坚持事实求是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采取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遵守科学研究的规范。

四、教育调查报告

(一)教育调查报告概述

1.教育调查报告

顾名思义,一是调查,二是报告。教育调查报告是对教育现象中的客观事物或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之后,将获得的成果写成的书面报告。它是教育调查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反映教育调查研究成果的一种形式。

2.教育调查报告的作用

(1)如实地将教育调查的基本情况,准确地系统地反映出来,提供数据和材料,作为制订教育政策的依据,作为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资料。

(2)及时地提供教育实践中的典型经验、典型事例,作为指导教育工作、解决问题的现实依据,发挥榜样的作用,推动教育工作的开展。

(3)通过调查材料,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出来,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3.教育调查报告的特点

(1)针对性

    针对性是教育调查报告的灵魂。教育调查报告的写作通常都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或者是总结推广某一个典型经验,以带动整个“面”上的工作;或者是对某方面的工作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依据;或者是收集情况,加以必要的分析综合,以供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或者是对有关的教育现象进行理论探讨,即分析各种教育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和因果关系,以及通过对实地调查资料的分析或归纳,达到检验理论和构造理论的目的。尽管教育调查报告的写作应该从实际出发,但是,调查的目的越明确,针对性越强,调查报告的作用也越明显。

(2)指导性

    教育调查报告的指导性主要表现在:教育调查报告不只是客观教育现象的叙述,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和概括,对于教育现象的内在规律的探求。因此,高质量的教育调查报告能够深入揭示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二)教育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

1.明确调查目的,编制调查计划

    明确调查目的,是搞好教育调查研究的基础;编制调查计划,是开展教育调查活动之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也是搞好教育调查研究的有力保障。调查计划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步骤、调查项目和调查方法等。

    2.搜集资料,初步分析

    在开始教育调查之前,调查人员应围绕调查目的,多渠道地搜集有关资料,以熟悉和掌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并通过初步分析,确定教育调查的重点和主题。

3.作好准备,实地调查

    根据不同的调查方法,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采用访谈方法所采用的访谈提纲或访谈表格等,然后进行实地调查,以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情况。

  4.资料汇总,分析研究

     在大量地全面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的汇总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以一定的理论或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得出结论。

5.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研究的结果写成调查报告,这标志着调查研究的结束,但又是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没有调查报告的产生,就无法体现调查的目的,无法反映调查的结果,也不可能发挥调查报告所具有的指导作用。

(三)教育调查报告的格式

1.题目

2.导言

亦即引言、总提、序言、前言。简短扼要地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任务、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要注意将调查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必要性交待清楚,使读者了解概况,初步掌握报告主旨,引起关注。调查方法要详细说明,要写明是普遍调查或是非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是随机取样、机械取样、还是分层取样,调查方式是开调查会还是访问或问卷……,以使人相信调查的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调查报告的价值。

3.主体

    这是调查报告的正文部分。这部分要把调查来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分条叙述,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尽可能用数据,如能用图表形式表示,可以增强说服力,一目了然。写作安排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大致有如下几种写法:按调查顺序逐点来写;按被调查单位的人和事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来写,以体现其规律性;将两种事物加以对比,以显示其是非、优劣,找出其差异;按内容的特点分门别类逐一叙述。这种安排较为常见。最后,要写清楚调查的结果。

4.讨论或建议

    依据正文的科学分析,可以对结果作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结论

    归纳结论,即交待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6.列出参考资料

即在写调查报告过程中,参考、引用了哪些资料(将篇目名称、作者、出版单位、日期),目的在于对所写报告负责,并给读者提出信息,也是表示尊重资料作者的劳动。

【教育调查调查报告范例一】

南京市东山小学学生交往能力检测调查报告

执笔:李一婷

【内容摘要】:

交往是学生改善学习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他们形成良好人际关系,获取成功的重要基础。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采取健康的交往方式,我们积极开展了被立项为教育部电化教育重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培养和提高学生交往能力研究》的研究。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即对全校一到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前期调查结果的分析基础上,我们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以校园网为基础,专门建立了“快乐交往”的网站,全校师生积极探索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在课题研究的中期,我们进行了又一次的调查问题,以期了解学生交往能力的现状,展望下阶段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网络环境;交往能力;调查研究

一、引言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行为,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互相促进以求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同时交往是学生改善学习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他们形成良好人际关系,获取成功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1世纪的今天,作为社会人的少年儿童,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时代,社会生活愈趋复杂性、多元性、大众性,传媒信息日益发达,他们的交往空间更加增大,交往的内容更加丰富,交往的活动更加活跃。因此,在现代素质教育中,加强少年儿童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如今,多为独生子女的孩子们从小容易被娇生惯养,身上普遍存在着高度自我、任性的特点。同时激烈的竞争和过重的学业负担,又使他们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在奥数、英语、乐器考级等的竞争中,缺乏与大自然、与伙伴们交流的机会,造成有些孩子不善与人合作。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自私、嫉妒、狭隘等不良心理,难于形成集体感和团队精神。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网络交往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网络交往的虚拟性、隐蔽性、不确定性容易使学生疏远了现实的人际交往,可能产生“人性异化”、“网络性心理障碍”等诸多问题,影响着学生健康品德与心理的形成。

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采取健康的交往方式,我们针对可能产生的网络交往误区,“十一五”始,积极开展了被立项为教育部电化教育重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培养和提高学生交往能力研究》的研究。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即对全校一到六年级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很缺乏人际交流,很孤僻、封闭,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与人沟通。

在对前期调查结果的分析基础上,我们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以校园网为基础,专门建立了“快乐交往”的网站,全校师生积极探索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在课题研究的中期,我们进行又一次的调查问题,以期了解学生交往能力的现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内容由学校自行编制,编制调查内容时参考了一些心理测试中的人际交往内容。内容主要参考前期调查问卷,从学生在校交往、网络交往、学生在家交往和校外交往四方面考虑,与前测不同的是本次调查问卷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作出选择。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在本校一到六年级年级中进行,随机抽取2个班级的整体样本,共调查了样本1200个,共收回有效问卷1135份,有效回收率94.6%。

三、结果和分析

表1:

问题

答案

统计(%)

前测结果(%)

QQ学校终于又开学了,小Q背着书包高高兴兴的回到了他熟悉的学校,熟悉的课堂,如果你是小Q,你在课堂是怎么做的呢?

A.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并积极举手回答。

42

38

B.不是很积极的思考,高兴的时候才会举手。

25

27

C.不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基本不举手。

21

20

D.不思考老师的问题,也不举手回答。

12

15

 

表2

问题

答案

统计(%)

前测结果(%)

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老师安排他和小Q同座位,如果你是小Q,你是怎么做的?

A.下课后主动问他的姓名。

41

38

B.等他先和自己说话,再和他交谈。

25

20

C.在边上听他和其他同学交谈。

22

15

D.不理睬他。

12

27

 

表3

问题

答案

统计(%)

前测结果(%)

课堂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求小组同学一起学习研究,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组的小伙伴,小Q所在的小组开始研究了,如果你是小Q,你是怎么做的?

A.和小组的伙伴积极的讨论,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组内的小伙伴。

45

28

B.我会先听别人怎么说,想说的时候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组内的伙伴。

26

15

C.我不想参加讨论,如果他们要我发表意见我就说一点。

18

28

D.我不参加他们的讨论,我只想听他们说什么,看他们怎么做。

11

29

 

表4

问题

答案

统计(%)

前测结果(%)

小Q是英语小组长,可是他们小组,有一位同学英语学得不太好,经常因为默错单词而扣星。如果你是小Q,你是怎么做的?

A.坚持每天下课主动找他帮他补习。

48

35

B.偶尔想起来来就去督促他学习。

17

16

C.责备他,叫他回家多学习。

26

20

D.不管他。

9

29

 

表5

问题

答案

统计(%)

前测结果(%)

中午上学的路上,小Q远远看见前面走来自己的老师,如果你是小Q,你是怎么做的?

A.追上去向老师问好。

12

10

B.要看是什么老师,如果是自己喜欢的老师就上前问好。

9

8

C.当老师看见自己时再向老师问好。

46

43

D.避开老师,从另一条路走。

34

39

 

表6

问题

答案

统计(%)

前测结果(%)

大课间开始了,又到了跳集体舞的时间。老师要重新组队,如果你是小Q(小Q是一位男生),你是怎么做的?

A.不管老师把我和男生还是女生分在一起跳,都愿意。

32

28

B.很高兴老师把我和男生分在一起跳。

17

12

C.老师把我和女同学分在一起,尽管心里不太愿意,但还是接受。

23

28

D.直接要求老师不要把我和女同学分在一起跳。

28

32

 

表7

问题

答案

统计(%)

前测结果(%)

最近,小Q班兴起了一股抖空竹热。自由活动时,同学们纷纷兴高采烈的抖起了空竹。有的能让空竹嗡嗡作响,有的能带着空竹转360度,还有的能把空竹高高抛起,然后又稳稳接住,……真是花样百出!如果你是小Q,你是怎么做的?

A.积极和同学们一起玩。

32

30

B.等有同学招呼时加入他们一起玩。

22

18

C.在边上有兴趣地看同学玩。

14

16

D.喜欢一个人活动。

32

36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所以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的交流就很重要,从表1—表7的调查结果来看,我校学生在学校中、课堂上与人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有所提高,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较为显著,但依旧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思考问题,不积极发言,不喜欢与人合作学习,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也不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更不会帮助别人,部分学生不愿意和异性交往。这些都反映了这些学生不愿意与人沟通,缺乏人际交往。同时在与老师交往中学生还是较为拘谨。

表8

问题

答案

统计(%)

前测结果(%)

在动物园玩了一天回到家,小Q连忙打开电脑,想把今天游玩的经过写在自己的博客上与伙伴们分享一下。如果你是小Q,你是怎么做的?

A.坚持每个星期都能写一些自己的想法并且很健康地与别人交流。

18

12

B.偶尔使用博客但是会很健康地交流。

15

8

C.很少在博客上与别人交流。

41

25

D.根本就不会使用博客。

26

55

 

表9

问题

答案

统计(%)

前测结果(%)

小Q很喜欢上网,每次打开电脑,他都会首先打开学校的网页,进入本班的班级论坛,看看老师和同学新发的帖子,并积极地留言回复,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意见。你是怎么做的?

A.经常使用并健康交流。

18

12

B.不经常使用但健康交流。

45

21

C.很少使用无所谓健康交流。

22

18

D.不会使用。

15

49

 

表10

问题

答案

统计(%)

前测结果(%)

有同学说用电子邮件也可以发贺卡,如果你是小Q,你是怎么做的?

A.会经常使用电子邮件,觉得既新颖又经济。

27

20

B.偶尔会用一下,看对方是用的什么方法。

32

25

C.很少使用,觉得不如直接送贺卡方便。

21

18

D.不会使用电子邮件发贺卡。

20

37

 

表11

问题

答案

统计(%)

前测结果(%)

小Q所在的班级每位同学都有一个电子邮箱,老师也把他们的电子邮箱告诉了同学们,如果你是小Q,你是怎么做的?

A.我会利用电子邮件经常和老师、同学交流我的学习体会或者我心里的一些小秘密。

25

15

B.我会和同学交流学习问题和我心里的一些想法。

37

28

C.我想起来就用,想不起来就算。

15

14

D.我不会用电子邮件这样的方式和同学、老师交流,我觉得当面说更直接。

23

43

 

表12

问题

答案

统计(%)

前测结果(%)

下午信息课上,老师向大家介绍了QQ平台,说可以利用QQ平台讨论题目。如果你是小Q,你是怎么做的?

A.经常把有价值的题目放到QQ上与同学们交流。

42

41

B.偶尔会上QQ,没时间就算了。

20

15

C.除了与同学谈论游戏或电视时使用QQ,其余都不会用。

29

12

D.从来没使用过QQ。

9

32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我校为“快乐交‘网’”创造了良好的软硬件基础。从一年级开始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夯实了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功,同时我们通过对课题研究的规范考核,从制度上规范师生快乐交“网”,激励师生把快乐交“网”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在一系列的措施下,从表8—表12显示我校学生网络交往的能力大大提高,一大批学生学会并能坚持使用QQ、Email、论坛等网络平台交流学习或生活上的事情,即使仍有部分学生不会或者不使用这些网络平台,但他们利用网络交往的意识也得到增强,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校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越来越把网络交往的焦点集中在探讨学习生活上。

表13

问题

答案

统计(%)

前测结果(%)

学校开展以“小手拉大手,全家文明走”为主题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老师给每位同学发了一张宣传单,向学生和家长征集文明家庭一句话和不文明的交通行为。如果你是小Q,你是怎么做的?

A.和父母热烈讨论,并计划怎么去实施。

18

20

B.直接给爸爸妈妈看,不和他们讨论。

20

15

C.这是无关紧要的事情,给不给父母看无所谓。

32

18

D.不管学校发什么,从来不给父母看。

30

47

 

表14

问题

答案

统计(%)

前测结果(%)

晚上放学回家,小Q的心情很糟糕。因为今天语文课上老师让大家听写了十个词语,可小Q只写对了一个,老师在班级严厉批评了小Q。回到家,如果你是小Q,你是怎么做的?

A.主动告诉父母发生的事情。        

35

38

B.父母问了以后才会说。

28

22

C.父母问了以后随便编一个事情告诉。

21

20

D.什么都不说。

16

20

 

表15

问题

答案

统计(%)

前测结果(%)

小Q写完作业,妈妈过来说:“小Q,能帮妈妈一个忙吗?打个电话给陈叔叔请他晚上到我们家做客。”如果你是小Q,你是怎么做的?

A.礼貌地说:“陈叔叔你好,请问今晚有空到我们做客吗?”

51

42

B.直接说:“喂,叔叔,我妈让你来我们家玩。”

16

28

C.直接说:“我妈让你来我们家玩。”

12

15

D.不想和陌生人说话,所以拒绝妈妈的要求。

21

15

 

表16

问题

答案

统计(%)

前测结果(%)

晚上陈叔叔来了,如果你是小Q,你是怎么做的?

A.主动热情的与他打招呼,并请他坐下喝水。

32

30

B.如果赵叔叔向我打招呼,我才会跟他说话。否则,不好意思开口。

16

15

C.看我当时心情。好就打招呼,不好就不打招呼。

15

17

D.躲在房间不出来。

37

37

 

学生除了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以外,家庭就成了他们休息放松的地方,在家里他们与父母、亲戚、朋友交流情况又怎么样呢?从表13—16的调查结果来看,与前测的结果相差无几,依旧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喜欢和父母交谈,有16%的学生和父母交流很少或根本不交流,这里学生有问题,但部分父母也有很大的责任,不能因为工作、生活压力等放弃和子女的沟通。

表17

问题

答案

统计(%)

前测结果(%)

下课铃一响,同学和小Q也聊起过年送给好朋友贺卡的事情。如果你是小Q,你是怎么做的?

A.我会准备很多贺卡送给好多朋友。

18

15

B.我只给最好的朋友送贺卡。

21

10

C.只有当别人先给我送贺卡以后我才会回一张给他。

32

30

D.不管别人送不送,我都不送。

29

45

 

表18

问题

答案

统计(%)

前测结果(%)

上课铃响了,“真快呀,下课时间真短!”同学埋怨地说,“要是现在放假了,该多好呀!小Q,放假了你想找我们一起玩吗?”如果你是小Q,你是怎么做的?

A.主动约同学一起玩。

38

35

B.等同学约自己去玩。

32

28

C.要看是谁约自己,只有好朋友才去玩。

21

17

D.不管谁约都不去玩。

9

20

 

表19

问题

答案

统计(%)

前测结果(%)

周末的上午,妈妈和小Q去动物园玩,玩了好半天,小Q口渴了,妈妈给了他五元钱买水喝。小Q来到了商店,如果你是小Q,你是怎么做的?

A.“阿姨,你好,我要买瓶矿泉水。”

35

33

B.“我要买瓶矿泉水。”

32

29

C.“给我瓶水。”

20

20

D.“喂!我要买瓶水。”

13

18

 

校外也是学生交流的重要场所,从表17—表19的调查结果来看,本次调查的结果与前侧结果差不多,有相当多的学生不喜欢与小伙伴游戏,不愿意主动结实新朋友,在公共场所不主动跟别人打招呼,与人交流时不注意文明用语。

四、思考

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特别是借助于网络环境,这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下一阶段,我们将对一下问题进行思考。

1.关注学生交往的心态。

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问题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一个自我封闭的人只会使自己走进狭小的胡同,只会使自己变得更狭隘、更孤单、更偏激、更不堪一击,在社会上也将更不受欢迎,更无立足之地,毕竟人是社会的人,不能凌驾于社会外生活。只有让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从小抓起,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2.创造学生交往的机会。

教师要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如主动创设有利于学生自我开放的交往环境,通过改善交往环境开发学生的交往潜能,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学生生活的所有空间,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更主要的我们要架构利于学生交往的网络平台,借助网络环境,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3.形成教育的合力。

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特别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绝不能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部分的心理问题就是在家庭的氛围中生成的。但是在中国,家长并不太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关注学习成绩的好坏,家庭教育并不具备心理教育的功能。因此,在小学生交往的培养上,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形成教育的合力,对一切影响学生的发展因素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整合,增进教育的效果。

【教育调查调查报告范例二】

学情调查,让我们与学生靠得更近

          ——南京市东山小学四(1)班学情调查报告

执笔:盛慧

【引言】

早就铭记这样一句话:“教学要教到学生的心上。”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却又是另一番天地了。友善用脑的理念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陶行知先生也曾告诫教师们,“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一言以蔽之,关注学情是教学活动的内在要求。

【调查对象】

南京市东山小学四(1)班全体学生

【调查形式】

问卷调查,同时辅以谈话、访问、教育统计等。

【调查背景】

新课程改革,我们追求高效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但是,究竟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学情调查。因为,科学的学情调查是新课程环境下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甚至都没有有意识地作过学情调查和预测,也就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关于学情调查的相关研究很少,可供参考的书目和资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渐渐读懂学生,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作好学情调查。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表及相应的统计数据分析

(一)思维类型测试统计分析

 

思维类型

分析型思维

总体把握型思维

均衡性思维类型

各思维类型人数

21

8

26

班级总人数

55

55

55

所占比例

38.18%

14.55%

47.27%

1.数据分析

一般认为:人的思维类型分为分析型、总体把握型和均衡型。分析型的思维方式注重细节,善于一步一步地演绎归纳事物,他们用词准确,条理清晰。他们常常擅长数学和其他科学,照着说明,寻根问底。总体把握型的思维倾向于全面、综合的了解掌握事物,关注事物的总体框架和主要脉络。他们能有效地了解大意、综合的信息,能更容易记住整幅图。他们较缺乏组织纪律性,会突然改变话题,对细节不太感兴趣。均衡型思维则同时具备以上两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没有什么站主导地位的感觉,能够随机应变地使用分析和总体把握的方法,他们可以自然地综合左右半脑的功能活动,能够较快地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

经过这次调查,我发现,班级55名学生中,分析型思维类型的有21人,占总人数的38.18%;总体把握型的孩子有8人,占班级总人数的14.55%;而均衡型思维类型的孩子有26人,占全班总人数的47.27%。其中,总体把握型的孩子较少,分析型和均衡型的孩子数量差不多,但均衡型思维类型的孩子比总体把握型多5人。

2.建议

(1)作为调查人员,要将此调查结果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并请班主任老师协调班级的所有任课老师,在班级活动和课堂教学时全面考虑学生的思维类型特点,特别是教学活动,要兼顾各种思维类型特点的学生,在创设情境、教学设计等方面要寻求变化,根据学生的学情灵活运用友善用脑的教学策略,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以适应学生的思维类型特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班级共有55名学生,而总体把握型的孩子却只有8人,说明全面、综合的了解掌握事物,关注事物的总体框架和主要脉络,是多数孩子的弱项。大多数孩子更善于关注细节,善于一步一步地演绎归纳事物。作为教师就要考虑到这一点,建议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体现针对分析型思维学生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全面、综合的了解掌握事物,特别是要留心让这些孩子多放松、使用形象化的思维,让他们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来进行学习、复习,以此来加快他们的学习速度。

(3)一切学情调查都是为了教育教学工作服务,那班级里各思维类型的孩子分别喜欢什么学科呢?为了更好地让学情调查为教学服务 ,我又进行了各类型学生与喜欢学科的调查,结果发现:

思维类型

语文

数学

英语

分析型

6

10

5

总体把握型

6

0

2

均衡型

7

11

8

在分析型的孩子中,大多数孩子都喜欢上数学课,只要6名学生喜欢语文,5名学生喜欢英语;而在总体把握型的孩子中,没有人喜欢数学,6人喜欢语文,2人喜欢英语;在均衡型的学生中,7人喜欢语文,11人喜欢数学,8人喜欢英语。

了解了这样的情况,引起了我的深思,孩子喜欢的学科和他们的思维类型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或者说在学情调查之前,我们没有根据孩子的具体思维类型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导致了这样一种结果。今后,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努力改进才行。

(二)认知倾向测试统计分析

 

认知倾向性

视觉型

动觉型

听觉型

没有明显倾向

各认知倾向性人数

12

2

1

40

班级总人数

55

55

55

55

所占比例

21.82%

3.64%

1.82%

72.72%

1.数据分析

(1)交流、感官与学习紧密相连。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用大脑处理信息。我们个人的学习风格由我们接受信息和表达思想的方式决定。由于人的生理差异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人的感官接受信息的敏感程度以及大脑组织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倾向性。认知倾向特征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基础之一,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关系极大,是教师必须了解和把握的学生的重要信息,也是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的主要依据。

(2)认知倾向性大致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和没有明显倾向四种类型。认知倾向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个人不同的认知习惯和特征的表现。当我们发现我们天生倾向视觉、听觉或是动觉时,就能有意识地最大限度利用自己最强大的感觉进行有效地学习。

(3)本次调查的试题通过考察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等活动中的不同表现,测试学生的认知倾向性。经过调查发现,本班学生中,视觉型的孩子有12人,占总人数的21.82%,没有明显倾向的有40人,占极大多数,占全班总人数的72.72%。而动觉型和听觉型的孩子比例很少,其中动觉型的孩子2人,只占总人数的3.63%,听觉型的孩子仅有1人,只占总人数的1.82%。

2.建议

(1)将此项调查结果,公布给班级所有的任课教师,让他们及时根据调查的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便让教学效果更加高效。将每个孩子的认知倾向告知其个人,让孩子自己了解自己的思维类型和认知倾向,以便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班学生认知倾向现状,尽量少采用讲授的方法,因为在问卷调查结束后,我和多名孩子进行了交谈,除了认知倾向为听觉型的庞临风一人说无所谓之外,其他的孩子都说,老师从头讲到尾的课听起来最吃力,特别容易走神,学习效率也最差,他们更喜欢老师在课堂上让他们多看、多思、多表演、多活动。于是,我想,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实践证明,当更多的感觉投入使用的时候,大脑就被更大程度地激活了。课堂上,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媒体,多运用图片、视频等教学媒体,将自主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课上多讨论,多探究,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作为教师,要相信这一真理,那就是:听到的一点,看到的一些,可做过的却是许多。

(三)快乐度测试统计分析表


非常快乐

比较快乐

感到快乐总人数

不快乐

人数

16

37

53

2

班级总人数

55

55


55

所占比例

29.09%

67.27%

96.36%

3.64%

1.数据分析

(1)快乐是人在感受良好时的一种情绪反应,这种反应是在健康、安全、客观环境适宜的基础上,对事物感到满意的状态。学习快乐度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环境、过程、结果感到满足的程度。实践证明,当一个人快乐地从事某项活动时,效率自然就会高,反之,就会感到疲惫、力不从心,甚至厌恶,导致效率低下。

本次问卷调查是从学生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社会交往、学习的物理环境、课堂教学氛围和学习习惯、过程及结果6个维度进行调查,反映学生的身体、智力和情感状况,这六个维度分别涉及了学生学习的物质基础、学习的触发机制以及学习的习惯、过程和结果几个方面,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学生学习的现实状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乐于学习的原因所在。

通过本次调查,班级55名孩子中,只有16人感到学习过程是非常快乐的,仅占班级总人数的29.09%,这个数据是不高的,还有39名孩子没有感觉学习时十分快乐的事情,作为教师,这得引起我们的反思。另外,班级中,有37名同学感到学习比较快乐,占班级总人数的67.27%。这样算来,勉强班级中共有96.36%的学生能体会学习的快乐。此外,班级中还有2名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占总人数的3.64%。

2.建议

与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配合,共同研究,深入分析导致学生不快乐的原因,切实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并及时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家校合作,降低影响学生快乐度的因素,让比较快乐的学生更加快乐,让不快乐的学生快乐起来。

 

(四)学习快乐度测试统计分析表

 

项目                        类别

学习快乐的学生

学习不快乐的学生

全体学生

思维类型

分析型

21

39.62%

0

0%

21

38.18%

总体把握型

8

15.09%

0

0%

8

14.55%

均衡思考型

24

45.28%

2

100%

26

47.27%

认知方式

视觉型

12

22.64%

0

0%

12

22.64%

听觉型

1

1.88%

0

0%

1

1.88%

动觉型

2

3.77%

0

0%

2

3.77%

倾向不明显的

38

71.70%

2

100%

40

72.73%

学生基本情况

个人情况

6

11.32%

1

50%

7

12.73%

家庭状况

10

18.86%

0

0%

10

18.86%

社会状况

11

20.75%

1

50%

12

22.64%

学生学习状况

学习的物理环境huanhuanjig环境

4

7.55%

0

0%

4

7.55%

学习的情感氛围

0

0

0

0%

0

0%

学习习惯过程

6

11.32%

1

50%

7

12.73%

 

1.数据分析

从思维类型的角度来看,分析型和总体把握型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都感受到了快乐,而在均衡型思维类型的孩子中,有2人是不快乐的。从认知、方式的角度去分析,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的孩子都从不同程度上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而在没有明显倾向的孩子中,有2人问卷中得分很低,同时,经过询问,他俩经常感受到来自学习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压力,在绝大多数时间没有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经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在班级中能够感到学习快乐的孩子的比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但同时,经过分析,笔者也发现,影响孩子快乐程度的因素还有许多,将通过对调查问卷中六个维度的分析,我发现了一些问题:(见下表格)

 

序号

维度

 

 

 

 

 

姓名

总分

个人状况

家庭情况

社会交往

物理环境

情感氛围

学习习惯过程

健康

生活习惯

成员文化

经济状况

家庭教育

同学

教师

家长

家庭

学校

意志力

课堂氛围

师长关怀

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B

2

2.5

2

2

3

2

2

2.5

2

3

5.5

3

3

7.5

2.5

偏离统计

一般偏离


9

3

0

8

0

0

7

3

0

0

1

0

3

10

3

严重偏离


4

3

7

3

0

2

6

4

3

1

0

0

1

2

4

重要问题

















其一,从学生的基本情况的角度分析,我发现:

①在出现严重偏离的孩子中,有41人因为个人的情况,快乐度受到了影响,其中7人产生了严重偏离。现在的孩子缺乏锻炼或者根本就没有积极锻炼的意识,教这个班的孩子已经一年多了,发现这些孩子比较娇气,有了一点点小毛病就会不去参加体育活动,大课间和早操的时候常有孩子呆在教室里,长此以往,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视力状况受到影响很大,今天在班级里数了一下,有10个小孩已经正式戴上了眼镜,还有18个孩子都不同程度的说坐在现在的位置上看黑板上的板书不太清晰。

②有41人是因为家庭状况的原因影响了学习的快乐,其中1 0人有严重偏离,他们中,有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一年也难得有几次旅游的机会,就连课外书也难以得到满足,班级里要求学生1个月至少购买3本课外书的要求,他们根本做不到。

③另外有31人是因为与同学、老师、家长的交往问题而受到影响的,其中又有12人出现了严重的偏离现象。孩子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要么过于溺爱,要么过于严厉,他们很少和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特别是当孩子犯了错误或成绩不够理想的时候,要么生气得不闻不问,要么拽过孩子就毒打一顿,试问,孩子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心惊胆战,还怎么快乐得起来呢?作为独生子女,在假期里,他们没有同伴一起学习和玩耍,要么独自在家做作业,要么与电脑和电视为伴,他们说假期里虽说很轻松,可是没有同学玩,有时真的感到很孤独;同时,部分孩子觉得学校老师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从而对老师十产生惧怕的心理,以致课后不敢向老师请教问题。其实,学生特别是那些中差生,非常渴望和老师接近,得到老师的关爱。

其二,从学生学习状况的角度分析:

①因学习的物理环境,快乐度受到影响的有34人,其中影响最重的有4人。从家庭方面看,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学习房间,和家人共处一室学习,父母看电视或说话等行为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而从学校方面看,是因为现在学校的课外兴趣小组开设过少,或者说是学生的参与面还比较狭窄,导致了孩子的快乐度受到了影响。

②因学习的习惯过程而使快乐度受到影响的,有31人,其中影响严重的有6人,分析孩子们的问卷,他们的学习方法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不能集中注意力倾听,不善于及时复习,不愿意不懂就问,缺乏向困难挑战的毅力和精神;而从老师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老师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调整孩子的不良学习状态。

2.应对的策略

(1)做有爱心的教师。

关爱学生,做孩子的朋友,使每个孩子茁壮成长,老师必须关爱家庭,做家长的朋友,从感情上与家长相溶一济,共同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寻找教育孩子的有效途径,让学生感到家庭的温暖,教师的关怀,同学的帮助,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好学、乐学,才会健康发展。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让学生在充满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教师要努力使学校、家庭这两股教育力量汇成教育合力,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例如,班里有个孩子叫赵鑫,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上课坐不住,经常做小动作影响别人,课后又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不好,常常给所在的小组扣分,班里的同学不太喜欢他,这次问卷,他的快乐度得分很低,谈心时,他说觉得学习过程很不快乐。分析原因,原来他觉得同学不喜欢他,不愿意和他玩,老师也对他挺严厉,每次到办公室补作业,就觉得很害怕,可是又没有恒心按时认真完成作业,回到家里,爸爸还会批评他不好好学习,特别是考试成绩不好或犯错误的时候,还会被爸爸狠狠地批评。这几天,我和孩子以及孩子的父亲进行了沟通,让家长改变“棍棒底下出人才”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多一份耐心。在学校,我不再将孩子带到办公室补作业,而是一面夸奖孩子今天能完成一项作业,这已经就是一种进步,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赏识,一面让孩子在教室里补作业。每当孩子有了一丁点儿进步,我就会在全班大加表扬,这两天,孩子每天都乐呵呵的,有了明显的进步。

(2)做有智慧的教师。

我们教师面对的是多样化的学生,面对的是不断变化的学生,这就决定了学生情况的复杂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养成研究学生的习惯,善于寻找合适的途径去了解学生,去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我们不仅要做一名有爱心的教师,更要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真切地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及其发展变化,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进而调整教学的宏观思路和具体策略,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这样,教学活动才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目标自然就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总之,我们关注学情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的实效。新时期以来,我们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或是任其自然。相反,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学情是客观的,只要有教学、有学生,就有学情问题。与此同时,学情又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学活动中,时间过了,内容换了,难度改了,甚至天气变了,都会对学情产生影响。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因此,我们要创新思路,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学生,搭建起理解、沟通、宽容的桥梁。

不禁感叹:学情研究,能让我们与学生靠得更近,可是它的研究却也是永无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