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创编·巧记·深化:让学习真正发生
发布时间:2023/10/13 13:51:33 作者:丁婧 浏览量:874次
生成·创编·巧记·深化:让学习真正发生
——以“7的乘法口诀”一课为例
【案例背景】
在《共青团的任务》一书中,列宁强调了不能把教育归结为机械的训练。教育,应当是一种文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汲取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在当下新课程的背景下,教育旨在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健全成长,而不是简单的“教化”或是“训练”。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采取一味的灌输、讲授等方式,也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习真正发生,学生真的掌握知识。
本课是表内乘、除法的第二部分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有一定的编制口诀的经验,根据以往的学习,他们也很容易算出几个7相加是多少,在教学中,教师大可不必一味的讲授,只要稍加引导即可,对于口诀的编写,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自主创编,寻找规律,巧记口诀,同时练习的形式也要多层次,联系实际生活,利用各种练习帮助学生深化口诀、运用口诀,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
【案例描述】
【教学片段一】
1、出示用七巧板摆成的图形
提问:摆1个图形用了几块七巧板?
学生很快答出:7块,教师适时补充:也就是1个7。
2、出示表格,并提问:摆2个图形,要用几块七巧板?摆3个呢?4个呢?……摆7个呢?你能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吗?
学生在学历案中填写结果,填写完成后,指名汇报结果。
3、提问:从上面的表格中,你能看出1个7是多少吗?2个7相加呢?你能不能看着表格告诉老师:几个7相加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着表格能很快明确:1个7就是7,2个7相加是14,3个7相加是21,4个7相加是28,5个7相加是35,6个7相加是42,7个7相加是49。
4、提问:在算七巧板的块数时,你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便能顺理成章地想到这节课要学习什么,那就是——7的乘法口诀。
【教学片段二】
1、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知道了几个7相加分别是多少,你能根据“几个7相加是多少”写出乘法算式吗?根据你写出的算式,你会编写乘法口诀吗?
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把乘法算式和前两句口诀板书在黑板上。
师:剩下的算式和口诀,老师想请你们自己编制。老师一会儿找几个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同学上黑板展示。
学生填写学历案。有部分学生完成较快的,一人发一张板贴,让他们贴在黑板上。
追问: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到这样编口诀的吗?
2、你能根据一七得七这句口诀说出算式吗?
生:1×7=7,还有7×1=7。
师:对了,可不要忘记一般一道口诀都对应着两道乘法算式。老师这里还有许多算式,你能把它们贴到对应的乘法口诀后面吗?
请学生将板贴贴在相应位置。学生贴的时候会发现:有一句特殊的口诀——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只对应一道乘法算式。
【教学片段三】
1、师:接下来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背一下这些口诀。
有的小朋友全都记住了,有的小朋友记住了其中的几句。你最先记住的是哪几句?那剩下几句难记的要怎么办呢?
生1:有的口诀我以前就听过,比如三七二十一 。
生2:我觉得可以像之前一样,找找它们之间的规律,应该就会好记了。
师:那7的乘法口诀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发现7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学生能更好的记忆口诀,因此,再次让学生记忆口诀时,只留出40秒的时间。
2、师:其实,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乘法口诀。
出示作品《西游记》中的一段文字:“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练成了火眼金睛,取经的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
师:在这段话中有两句乘法口诀,是——
生: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
师:刚刚就有同学说,三七二十一这句口诀他早就听过了。确实,在《西游记》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孙悟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妖怪打死,生活中的一些俗语有时候也能加深我们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同学们,为了今后的数学学习,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们都要把这些口诀牢牢记住哦!
【教学片段四】
1、师:7是个很神奇的数,钢琴键盘上每组有7个键,每只七星瓢虫背上有7个点,就连我国古代有很多问题都跟7有关。请看屏幕(课件出示:古诗《枫桥夜泊》)。
师:这首唐诗的诗句有多少字呢?你们能用一句口诀把它算出来吗?
生:四七二十八!
师:这首唐诗每句都是七个字,所以其实我们也可以称它为“七言诗”。
师:现实生活中又有哪些与7有关的实际问题呢?
学生自主交流、提问。
2、前面你们说了那么多题目,实质上都是在用乘法口诀求一共的量,也就是求积,现在,老师要给你们出一道不一样的题。你知道括号里填几吗,说说你怎么想的?
7×( ) = 21 ( )×5 = 35 ( )×7 = 28 7×( ) = 42
出示题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师:原来利用乘法口诀不仅能求出积,还能求出“乘数”,具体怎么求呢,我们留到下一节课一起探索!
【案例反思】
一、 激发兴趣,建立模型,自然生成
该班级的学生,有个别同学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一到上课就死气沉沉,容易走神,也很难在课堂上找到学习的乐趣。因此,为了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的开始,教师选取了一些用七巧板拼成的图形,让大家认一认、数一数,学生对七巧板拼成的图形有着浓厚的兴趣,以此创设情境进行引入,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教师便顺势问同学们这些图形是由几块七巧板拼成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计算并填写表格,学生根据已有的加法知识的经验,能够很顺利的完成表格,学生能够从简单的任务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更加有动力去完成本课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表格明确几个7相加是多少,如果几个7相加的模型没有建立,编制乘法口诀便是空洞的,教师让学生通过对表中数据的分析,回答几个7相加是多少,便是为写乘法算式、编写口诀做准备,帮助学生建立起几个7相加的模型,为接下来抽象概括乘法口诀做好铺垫。学生在脑中初步建立模型后,也能自然想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7的乘法口诀,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这样的设计使得课题的揭示由独裁牵强向自然生成转变。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编口诀
乘法口诀和表内乘、除法计算,是小学数学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因此,把这部分内容掌握好,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计算技能和计算能力,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计算打下坚实基础。乘法口诀和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等数学知识一样,也有其生长、发展、成型的动态过程。这就意味着乘法口诀不只是简单的“数学计算工具”,其本身还是一个重要的“知识体”,有待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探究、创造重现。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乘法口诀所拥有的“知识体”价值意义,而不是只把它当做简单的“计算工具”。只有这样,才能生成精彩的数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为本”的思想。在编制口诀的环节,由于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编制口诀的经验,因此教师不需要带着他们编口诀,更多的应当是让学生自主编写。
学生编写口诀之后,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共同校对所编写的乘法口诀。而这个环节,如果教师仅仅把它当成一个对答案的过程,便会显得枯燥、无趣,一些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的学生甚至容易走神,因此在这里,教师提前准备了许多和7的乘法口诀有关的小卡片,在同学们编好口诀后找几个学生把它们放在相应的位置。学生对于动手操作的环节积极性比较高,因此会争相去完成,在探究口诀、编制口诀的过程中,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身体、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中,体会知识生成的过程,在探索中学会口诀。
三、 寻找规律,联系俗语,巧记口诀
在背诵口诀环节,先让学生试背,有些学生在短时间内可能不能完全记住,于是激起学生主动探究记忆好方法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找到7的乘法口诀的结构特点和排列规律,从而更好记忆。在学生发现规律后,再次留时间给他们背诵,不过这次留的时间应该比第一次稍短一些。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口诀编好后,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口诀之间的隐藏规律与联系,让学生在亲历口诀的自由记忆、交流口诀的巧记方法等过程中增进对乘法口诀的个性化理解,从而真正掌握。同时,《西游记》中的相关俗语的提供,也能帮助学生记忆口诀,更说明老师关注到了数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和思想启蒙。
四、 多层练习,灵活应用,深化口诀
对知识价值有不同的定位,便对知识应用有不同的设计,这意味着,乘法口诀的多维应用颇具深意,在习题中加入一些与古典诗词有关的习题,体现了各学科知识间的融合,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寻找实际生活中与7的乘法口诀有关的习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的态度;最后,几道计算填空题,更是为下一节课学习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做好铺垫,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萌发新的探究热情。
学生寻找生活中与7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实际也是学生主体反思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只是教师的苍白说教,让学生真正学习、真正掌握知识。将数学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也使得本课体现浓郁的现实色彩,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数学课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