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随笔  > 文章
教育随笔
关于如何确保“双减”工作取得实效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3/3/2 1:55:16 作者:邵宁汐 浏览量:464次

面对“双减”带来的新要求、新考验,新机遇,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配合,共同发力,才能为“双减”工作持续深化,有效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学生快乐成长、和谐发展、赢得未来撑起一片蓝天。

一、学校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不仅要严格管理校外培训机构,更要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缓解社会焦虑,降低家长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的冲动。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让教育回归学校,让学习回归班级,让知识回归课堂”的关键所在,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打造充满科技感和趣味性的“智慧课堂”,缩短教育的“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

  (一)确保开齐开足各类课程

课程应设尽设,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不搞“题海战术”,不玩“作业游戏”,精选习题,精简作业,尽可能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听懂学会,把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减少学生校外培训需求,让学生真正回归课堂、回归校园。

  (二)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抓实、抓细、抓好因材施教,开展好学情前测和教学后测,改变以往以“普遍认可的成功”统一要求、衡量学生的教学行为。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效果,布置共性作业和个性作业,设计开放包容的“大问题”,驱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并做好课后答疑及个别学生学科辅导等课后服务工作,打通课内、课外的界限,实现课内、课外有机衔接。同时,尽可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选择和开发有价值、有吸引力的社会实践、劳动技能、文化体育、乡土人文等方面的校本课程,并精心组织开展好各类兴趣小组、文艺社团、体育社团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求索的快乐、生活的意义、成长的幸福。

  (三)全面改革学生评价

改进传统、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机制,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完善综合性评价,设计不同维度的评价标准、不同形式的评价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让不同的学生都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科学、全面的认识。“双减”之前,对于学校来说,尽管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变,授课、作业、练习、考试是依然最常见的套路。相伴着“双减”的实施,学校固有的教育模式必须打破、传统的教法必须改变,立足实际,放眼未来,系统性研究“减什么”,多样化探索“怎么减”,有效建立与“双减”相适应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家长

家长要调整心态,提高认识,放下“包袱”,减缓焦虑。从孩子的终身发展来考虑,注重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增加孩子对非学科类课程学习的时间比例,让孩子的自理能力、兴趣特长、素质教育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学校要建立家庭教育领导和协调机制,规范设立家长学校,健全日常运行机制,配备家庭教育指导专职队伍,加强专业知识培训。要通过家长课程、父母大讲堂等方式,以线上线下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咨询和辅导,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家长与学生朝夕相处,是孩子言传身教的老师,履行好法定监护职责至关重要。

  (一)密切家校联系

积极参加家长会、家长学校,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状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家校联动教育方案,构建和谐家校关系。

  (二)更新育儿观念

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提升自身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不盲目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

  (三)融洽家庭氛围

细心关注孩子思想情绪变化,倾听孩子心声,做孩子的朋友,形成良好沟通互动模式,帮助孩子排忧解难。

  (四)指导学生合理用好在家时间

督促孩子按时就寝,确保充足睡眠。适度安排家务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开展亲子阅读等。加强孩子网络行为监管,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孩子网络沉迷行为。


三、社会

社会是教育的大环境,要发挥各方资源力量,为学生开拓视野、全面发展、实践锻炼提供重要平台。

  (一)提供校外活动场所和资源

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等各级各类校外活动场所,要坚持公益性原则,增加开放时间,特别是下午三点半之后、周末、寒暑假等,要向中小学生开放。

  (二)探索社区教育服务

社区要建设学生活动中心,为学生在课后时间参与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提供活动场所。

  (三)宣传科学教育理念

各类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科学育人理念,努力破除“抢跑文化”等功利现象,不炒作考试成绩排名和升学率,营造良好社会育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