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随笔  > 文章
教育随笔
聚焦人物,感受童趣

发布时间:2024/5/10 13:13:41 作者:余力 浏览量:160次

聚焦人物,感受童趣


刚开始备课时总感觉这一课难读又长,不好上。等自己朗读课文时,才发现课文写得很有意思,常常读着读着就笑了。我想:孩子们会怎么看这篇课文呢?他们也是一样的感觉吧!这样一篇长课文该如何入手呢?思来想去,决定就从人物入手,先理清人物,再借助人物梳理课文内容,最后聚集人物称呼读懂课文(句子),从中感受课文的情趣。

由“大师”导入,什么样的人能称作大师?“高手”“有经验”“技术高超”“很厉害”学生的话语通俗,但是解答很准确。接着朗读,引导学生关注不理解的句子和好玩的地方。课文比较长,担心学生在家朗读没有到位,课上让学生出声朗读进行巩固。学生读的时候,我检查全班同学的预习笔记。读毕,对那些有标画好句、标记不懂地方、有批注的同学进行了表扬。

然后检查词语朗读,梳理课文内容。梳理的方式是从人物着手,先理清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分别是谁?“害人精”“小沙”“表弟”“我”,学生的回答不错,但有点乱,引导他们进行分辨,“害人精”“剃头大师”是“外号”,将外号写成一行,而本身的身份排列一行。在我板书“害人精”的时候,不知哪个孩子说了一声,“不是”。到底老师傅是不是“害人精”,“我”又能不能称作“剃头大师”?我们留一个疑问,一会儿学完课文再来交流。第一段,给小沙取“外号”——“胆小鬼”。结合语文园地进行表达训练:“小丽多才多艺……”“雨下得真大……”仿照第一段进行口头说话。

学生的问题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意思不明白,如“小沙只得规规矩矩由老师傅摆布”,“摆布”是什么意思?“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什么是“老掉牙”?:从来没有人肯把头交给我随便处置”中的“处置”是什么意思?这一类问题,因为词语不理解导致句子读不懂,理解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换词法”“联系上下文”等理解难词进而弄懂句子的意思。

第二类问题则指向课文内容,学生的提问有:姑父为什么要付双倍的钱给老师傅?小沙为什么要说老师傅是“害人精”?“我”为什么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小沙更优秀的顾客了?这些问题直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们教学的抓手,问得多好!所以永远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能力。

问题能提出来,也一定能自己解决。于是将问题交还给孩子们,先集中第一部分,解决前两个问题,要求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说出自己的想法。释疑结束,接着回归开始的疑问:到底老剃头师傅是不是“害人精”,“我”又能不能称作“剃头大师”?解决这个问题前,先将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进行比较。

比较完毕,思考:现在你还认同文中的“我”是剃头大师,老师傅是“害人精”吗?究竟谁才是“害人精”,谁才是“剃头大师”?这时答案已经不言而喻,要做的就是归纳整理成自己的见解。这个过程,孩子们也开心不已。

明明不是“剃头大师”为什么还要用“剃头大师”做题目呢?子瀚:“让人看到题目就想读。”明明不是剃头大师却要说是剃头大师,除了吸引读者的兴趣,还给你什么感受?“好玩”,“说的是反话”,是啊,你看这样更有趣也更能吸引读者了。

这样的故事在秦文君的作品中有很多,于是将秦文君的书籍《调皮的日子》《男生贾里女生贾梅》推荐给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