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研发  > 文章
课程研发
“双减”背景下的音乐校本课程建设

发布时间:2025/3/14 14:29:19 作者:戴星雨 浏览量:89次

“双减”背景下的音乐校本课程建设

一、引言

“双减”政策的实施,像一股春风吹向了基础教育发生深刻变化的教育各个角落。这一政策背景下的音乐校本课程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挑战五花八门。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在学生整体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构建适应“双减”要求的音乐校本课程,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音乐校本课程建设受“双减”政策影响

(一)政策导向的推动作用

1. 回归教育本质

旨在回归教育本质,着眼于全面发展学生的“双减”政策。音乐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能够在促进学生艺术素养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不再仅仅是一门副科,而是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以往,音乐课程常常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被边缘化。“双减”政策的出台,促使学校重新审视音乐教育的价值,将音乐校本课程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实现教育从单纯传授知识向全面育人的转变。

2.减轻学生负担与提供发展空间

该政策为学生减轻了作业和校外培训的负担,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课余时间。音乐校本课程可以利用这部分时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学习和实践活动。例如,学生不再被大量的书面作业和辅导班占据课余时间后,可以投入到学校组织的合唱团、乐器兴趣小组等音乐校本课程相关的活动中,在音乐中放松身心,发展个性特长。

3.突破功利性教育观念

在传统观念中,音乐教育可能被部分家长和教师视为升学的辅助手段或者只是一种娱乐方式。在“双降”政策下,这一功利性的音乐教育理念亟待破除。音乐校本课程建设要以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艺术素养的真正提升为目标,而不是为了应对考试或者获得某些奖项。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认识到音乐对学生人格塑造、创造力培养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4.改变单一教学评价观

传统对音乐教学的评估往往侧重于学生的歌唱、演奏技巧等方面的评估。“双减”政策促使音乐校本课程评价理念发生变化。评价应更加全面,包括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音乐文化的认知、在音乐活动中的合作能力等。例如,在评价一个学生在音乐校本课程中的表现时,不仅要看他是否能熟练演唱一首歌曲,还要看他能否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能否与其他同学合作进行音乐创作等。

.音乐校本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一)课程目标定位

1. 目标不明确与缺乏特色

音乐校本课程的目标目前有些学校的问题不是很清楚,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的目标是什么。一些学校只是简单地重复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缺乏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准定位。如某山区学校在音乐校本课程建设中,没有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没有在课程目标中体现出对当地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重视,造成音乐校本课程独特性的缺失。

2. 过于注重技能培养

许多音乐校本课程将教学目标重点放在学生的音乐技能训练上,如乐器演奏技巧、演唱发声方法等。虽然技能培养是音乐教育的一部分,但过度强调会忽视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和音乐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课程内容选择

1. 内容单一化

一些音乐校本课程的内容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经典的西方音乐作品和流行歌曲的教学上。较少涉及民族音乐、较少涉及民族音乐文化、较少涉及现代音乐创新的作品。例如,在某城市小学的音乐校本课程中,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西方古典音乐赏析和几首流行的儿童歌曲演唱,没有将本地的戏曲文化、民间小调等纳入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了解。

2. 缺乏系统性与整合性

系统性的规划音乐校本课程的内容在选择上往往有所欠缺。课程内容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没有将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文化进行有机整合如某些学校的音乐校本课程中,乐史的讲解与音乐作品的欣赏脱节,没有形成有效的乐器教学和合唱教学的配合,从而导致学生条块分割地认识音乐的整体问题。

(三)课程实施情况

1. 师资力量不足

有效实施音乐校本课程需要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但目前,音乐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层次参差不齐的现象在很多学校都存在。可能只有一两个兼职的音乐教师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承担音乐教学任务之外。而有些音乐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执行缺乏经验与能力,以至于影响了音乐校本课程的品质。

2. 教学资源有限

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资源有限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音乐教学需要乐器、音响设备、教材等资源的支持。由于经费不足、乐器配备陈旧、种类单一,一些学校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音乐学习需求。同时,适合音乐校本课程的教材编写相对滞后,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课程评价体系

1. 评价方式

目前大多数音乐校本课程的考核都是常规的终结性考核方式,如成考、会演等。这样一种考核方式,很难把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完全准确地体现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 例如,一名学生可能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对音乐文化的理解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期末考试中的演唱表现不佳,按照传统评价方式就不能得到公正的评价。

2. 缺乏对课程整体的评价

多数学校的音乐校本课程评价主要针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成果,缺乏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课程内容适切性、教学方法有效性等课程整体方面的评价。这使得学校难以发现音乐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无法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方案。

、“双降”背景下的音乐校本课程建设策略

(一)明确课程目标

1.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

要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制定音乐校本课程的目标。除了音乐功底的提高,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情感表达,文化理解等方面的能力例如,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校本课程目标中,可以设定通过音乐学习,让学生能够感知不同风格音乐的美,能够用简单的音乐元素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了解中外主要音乐文化的特点等。

2. 结合学校特色与地域文化

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地域文化背景,音乐校本课程目标要充分体现这些特色。 比如沿海地区的学校可以将海洋文化和音乐结合起来,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海洋主题的音乐作品、学习用海洋元素进行音乐创作、海洋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海洋主题的音乐作品。

(二)优化课程内容

1. 丰富多元文化内容

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要打破单一化的局限,融入多元的音乐文化。包括民族音乐、世界音乐以及其他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和文化元素。 例如,在初中音乐校本课程中,可以设置专门的单元来介绍中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如蒙古族的长调、维吾尔族的木卡姆等,同时也介绍世界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如非洲的鼓乐、拉丁美洲的舞曲等。

2. 注重内容的系统性与整合性

构建具有系统性的音乐校本课程内容体系,将音乐知识、技能、文化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例如,可以按照音乐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组织课程内容,从古代音乐到现代音乐,在每个历史阶段的教学中,将当时的音乐作品、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创作技能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等进行综合讲解和教学。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专业培训与提升

学校要为音乐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机会,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训内容可以包括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音乐文化知识的拓展等。例如,组织音乐教师参加音乐教育专家举办的工作坊,学习如何将现代音乐技术融入教学,如何挖掘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等。

2. 引进与共享师资资源

学校可以引进校外的音乐专家、民间艺人等作为兼职教师,充实音乐校本课程的师资队伍。 同时,不同学校之间可以开展师资共享活动,让优秀的音乐教师到其他学校进行交流授课,分享音乐校本课程建设的经验。

(四)整合教学资源

1. 改善教学设备

学校应在更新和完善乐器、音响设备等方面加大对音乐教学设备的投入。如购买新型电子乐器,为学生在乐器选择上提供更丰富多样的选择;对音响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提升音乐欣赏课教学品质。

2. 开发校本教材

组织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音乐教师编写音乐校本教材。教材内容要体现学校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和“双减”政策要求。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可以结合本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音乐学习基础,将音乐知识、技能、文化等内容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加入音乐故事、音乐游戏等元素。

(五)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1. 多元化评价方式

建立多元化的评估方法,将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结合起来。过程性测评可包括学生上课成绩,完成作业情况,小组协作成绩等内容;结束性鉴定可采取展览形式,展示作品创作。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过程评价),在评价学生的音乐学习时,也可以通过音乐作品的创作展示(终结性评价)来评价学生在学期末的综合音乐能力(structionproduction)。

2. 全面评价课程整体

除个别学生评价外,整体加强音乐校本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目标达成程度进行评估、对课程内容合理性进行评估、对教学方法有效性进行评估等。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对音乐校本课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课程方案,提高课程质量。

五、结论

“双减”背景下建设音乐校本课程意义重大,发展前景广阔。通过对课程目标的明确、课程内容的优化、师资力量的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评价体系的完善等策略的实施,打造优质的音乐校本课程,使音乐在学生整体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也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的特色化发展,为构建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贡献力量。然而,音乐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