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研发  > 文章
课程研发
南京市东吉湖小学校本课程建设

发布时间:2025/3/14 15:16:41 作者:余力 浏览量:116次

南京市东吉湖小学校本课程建设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指出,校本课程和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的课时在课程中的占比为14%~18%,可统筹使用,可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我校积极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开发出以“优化国家课程,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特色校本课程,打造校本课程品牌化;促进课程和生活相结合,推进校本课程生活化”为目标,基本形成了三类校本课程:一是作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融通课程”;二是特色化的“社团课程”;三是指向生活实践的“活动课程”。

一、融通课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强调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我校作为拉萨路小学的分校,因此我校借鉴拉小的优秀教学经验,开发、设计包含11个学科的精品化校本“融通课程”。该课程体系重在校本化实施,强调学科学习与生活的关联。每个学科立足于课程标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采用贯通式的大单元教学方式,设计跨学科主题的学习方式,通过丰富多元的真实情境创设,让学生将学科中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中去,加强学科实践,培养核心素养,养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思维的高品质提升,旨在学科育人。

“融通课程”既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也是国家课程的补充。新课程方案提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根据规定,每年级每个学科每学期将用不到6课时来进行教学。课题组成员为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劳动、体育、美术、信息科技、科学、音乐、综合实践,设计出对应的课程:“语文吉励呱啦”、“数学吉思妙想”、“Happy English”、“东吉湖边思政大课堂”、“小龙马慧劳动”、“行健小龙马”、“吉美印象”、“思维对对碰”、“吉智巧匠”、“吉音·乐歌”、“跟着吉鸽游南京”,同时每个课程的整体架构也都逐步成型。例如:9月,孩子们在“跟着鸽子去旅行”课程中为鸽子设计家、探究鸽子的“一生”、导航系统和飞行距离等。

老师们也在积极地开展教学实践。在“金陵好课堂”的引领下,我校在“融通课程”的基础上打造“儿童智学课堂”,各学科老师们在教学中践行“融通理念”,形成一批批在江宁区公开示范的优秀课例:如高琼老师的《曹冲称象中的数学》、茆玲老师的《满塘荷趣》、黄刘留老师的《一方拓片,一片传承》、管婷老师的《百变“扎染”》、戴星雨老师的《春晓》等。为鼓励老师们持续研究,今年4月,我校举办了“融通课程”微课评比活动,从教学设计到微课视频,无不展现了老师们的精心设计。

为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我校每学期都组织课题组成员去拉小进行为期两周的跟岗学习。老师们在实实在在地接触了拉小的学科大课堂和融通学程后,再回校进行实践研究。此外,老师们也重视外出教研,学习其他优秀教师教学经验,观摩其他学校“金陵好课堂”的课例,回校后在教研组内进行课例分享和分析,实现共同学习。

当然,由于我校是新办学校,有课程设计和开发能力的教师有限,“融通课程”还在边设计边实践中。但是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在“融通课程”中迸发出来的思维活力,同伴间互相启发、共同合作,一起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融通课程”的课堂是活泼泼的课堂,它实现了由单纯地传授知识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贯通式、跨学科学习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的最大空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让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同时,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二、社团课程

社团课程的主要呈现形式是学校课后服务,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主要是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特长,为学生提供丰富可选择的兴趣类课程。这类课程的开发者除了本校的教师外,还有外聘的社会机构教师以及周边企业提供的专业人员。

我校目前有特色的、且热度较高的社团课程有:八极拳、跆拳道、无人机、轮滑、国学、编程、面部彩绘、足球、羽毛球等。首先,学校组织有业务特长的教师和外聘教师申报课程,再进行课程的设计、开发后,向学生和家长发布社团课程自主报名通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年段特点自愿报名参选。社团课程不仅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引导,而且为我校参加省市区组织的一些比赛提供了很好的人才培养和输入。更重要的是它在课后服务时段开展,是学校在“双减”政策下的重要民生举措,为家长减轻了经济和精力上的负担,所以社团课程一直深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

近些年来,国家重视学生的体育运动,我校又作为江宁区每天一节体育课的试点学校,因此社团课程相对于不仅数量上不断增多,而且逐渐多元化,也更突出体育类课程。而且我校的另一项课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活·实践”贯通实验的研究》,我校格外重视在学科、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团课程中的国学、八极拳从文、体上向学生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学习古人智慧,又能强身健体。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我校也注重培育具有创新思维和视野视野的学生,社团课程中的编程和无人机课程更是为学生打开了新的天地。总之,这些别具一格的特色社团课程让学生在学习学科课程之余发展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既给学生带来了不少欢乐,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主要是学校校本活动的课程。校本活动包括传统节日习俗活动、校园各类节日(包含入学仪式、成长仪式)和研学实践活动等。活动课程突出综合性、实践性、生活化和育人价值,主要采用主题式的活动,主张学生在家长的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生活实践。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在生活中实践,在生活中再次验证知识、获得新知,在生活中涵养品格。

为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我校会在每个传统节日时开展系列习俗活动。如:在元宵节,组织学生做灯笼、猜灯谜,并给全体学生煮元宵;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外出采摘艾草、制作青团、了解艾草的中药价值;在重阳节,组织学生参加秣陵街道元山社区开展“岁月不老,青春如歌”户外音乐会活动……在每个传统节日,学校都会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润身润心。

学校的文化蕴含在每个校园节日和各项仪式当中。五月的读书节,家长和学生一起入校举行图书义卖活动;十一月的体育艺术节,孩子在体育比赛中感受到竞技体育的魅力。每年的开学礼和成长礼,都是家长们洒泪最多的时候,孩子们在仪式中感恩老师和父母,体会学习和成长的蜕变。

每学期的外出研学活动是孩子们最期待的“节日”。三~六年级的孩子除了可以参加教育局牵头、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外,还可以参加我校新推出的“学程日”主题研学活动。从本学期开始,四、五年级将作为我校第一批参加“研学日”的学生外出实践,四年级的主题是“读城”,五年级的主题是“农业”。“学程日”也是借鉴拉小“学程周”的经验,设计的外出研学活动课程,主张让学生去亲近自然、认识社会、触摸历史、学会生活。学生在主题式的学习活动中,换个学习场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思考、探究,逐步了解我们的自然、社会、历史和生活。

《纲要》指出“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可见活动课程的开展需要各类资源的支持和帮助,所以我校主动联系家长、社区和周边企业,与他们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实行全方位共同育人。南京市壹道山水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飞鸟集(南京)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南唐二陵文物保护管理所等单位给我校授“中国少年先锋队教育基地”铜牌,为我校开展外出实践活动提供学习场所,元山社区也多次与我校合作联合举办活动。我校的家长也积极为学校建设出谋划策、建言献力。这些活动课程有效弥补了校内学习资源、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不足,优化了校本课程建设,又形成校内外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