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集里的大世界:四年级诗歌校本课程实践手记
发布时间:2025/3/14 15:23:51 作者:王楚静 浏览量:124次
小诗集里的大世界:四年级诗歌校本课程实践手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一、活动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强调:"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基于此要求,我以教材中《短诗三首》《绿》《白桦》为支点,设计了为期两周的"我们的诗意童年"诗集创作项目,将语文要素"初步体会现代诗特点"转化为"策划真实诗集出版"的驱动性任务。
二、创作故事
第一阶段:筹备·发现诗的眼睛
在学完《绿》的第二天,教室里突然多了许多"色彩猎人"——小萱把科学课用的三棱镜对准阳光,在墙上捕捉彩虹碎片:"原来艾青说的'刮的风是绿的',就像现在光的舞蹈!"孩子们自发组建编辑部:
封面设计组:在空旷的草坪中,在鲜艳的花园里,在人来人往的景点写生,争论该用"《白桦》里银色流苏的线条美"还是"冰心笔下月光洒落的朦胧感";
插画小队:用数学课学的轴对称知识,把校园竹林倒影转化成水墨画;
诗歌侦探组:在《繁星》摘抄本上贴满便签:"看!顾城用眼睛装下整个天空,我们能不能用耳朵收集春天的声音?"
第二阶段:突围·破解创作密码
当原创诗歌陷入瓶颈时,一组孩子的发现点燃灵感:"老师!《短诗三首》每首都像电影镜头——母亲的膝上是特写,园中的藤萝是中景,天上的风雨是远景!"受此启发,我们开发出"三镜头写诗法":
1. 微观镜头:观察科学实验室的蚕宝宝,"蚕食桑叶的声音/是春天下的小雨";
2. 中景镜头:定格大课间场景,"跳绳甩出的弧线/把蓝天切成彩虹蛋糕";
3. 全景镜头:远眺校园围墙,"爬山虎正在给教学楼织绿毛衣/一针春天,一针夏天"。
第三阶段:绽放·当诗歌走出课本
等待周五的成果发布会上惊喜频现。
三、课程启示
1. 从零散任务到系统建构
相较于传统"读诗+仿写"模式,本次实践通过真实出版情境,让"体会诗歌特点"转化为封面字体选择中的节奏感知、目录编排时的结构把握、插图创作中的意境呈现。
2. 从学科教学到成长浸润
当学生为确定诗集名字召开"听证会",他们不仅在运用"把握主要内容"的语文要素,更在体验民主协商;当美术薄弱的男孩主动请缨设计二维码导览图,正是新课标倡导的"跨学科学习"真实发生。
3. 从知识积累到素养沉淀
在终稿的扉页上,孩子们写道:"以前觉得诗住在厚厚的书里,现在发现它藏在跳皮筋的节奏中/躲在值日生挥舞的扫帚下/停在小黄鹂啄食的樱桃尖上"。这恰是"审美创造"核心素养的鲜活注脚。
四、教育物语
暮春的校园里,那列印着稚嫩指纹的诗集成为了最珍贵的课程标本。它告诉我们:当教材中的《绿》染透孩子们的画板,当《白桦》的倒影摇曳在编程动画里,诗歌便不再是需要"背诵全文"的遥远文字,而是他们用整个心灵拥抱世界的姿势——这或许就是校本课程最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