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教学新境,同绘金陵好课
发布时间:2025/5/26 16:38:30 作者:瞿倩倩 浏览量:128次
在骄阳似火的盛夏时节,校园里涌动着知识与智慧的浪潮。“金陵好课堂”系列活动于5月26日走进了南京市东吉湖小学,来自不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以课堂为舞台,以创新为画笔,共同描绘素质教育的崭新图景。这场汇聚前沿教育理念与实践的盛会,正悄然为金陵教育注入蓬勃生机。
第一节课是南京市东吉湖王楚静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祖先的摇篮》。王老师凭借其扎实的教学功底与精心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穿越时空,走进古老的原始森林,感受祖先质朴自由的生活场景。课堂伊始,王老师以一段精彩的原始森林图片,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原始森林的广袤无垠,营造出沉浸式的学习氛围。在字词教学环节,王老师运用象形文字的演变,帮助学生理解生字的含义,如“祖”字,从甲骨文的字形入手,让学生深刻领会其与家族传承的关联,既生动有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朗读指导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王老师通过配乐朗读和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律美与情感美。在朗读过程中,老师巧妙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祖先在原始森林里可能做的活动,体会作者对祖先生活的好奇与想象。学生们也积极回答,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理解,课堂氛围热烈。
第二节课是东善桥小学的马皖鸿老师执教四年级课文《黄继光》。公开课伊始,马老师播放了激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熟悉的旋律瞬间点燃了学生们的热情。通过生动讲解歌词、展示地图,学生们深刻理解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意义。在初读课文环节,学生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在文字中初步感受上甘岭战役的紧张激烈。马老师巧妙地随文识字,让学生们轻松掌握“役”等生字,深入理解“战役”等词语,对597.9高地的介绍更是将学生带入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战场。品词析句是这堂课的核心环节。马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黄继光主动请战的话语,通过师生配合朗读,展现出黄继光的坚定决心。在研读执行任务过程时,学生们默读相关段落,用笔画出描写黄继光动作的语句并批注感受。从“匍匐前进”到“顽强地向前爬”,再到“突然站起来”“张开双臂猛扑上去”“用胸膛堵住枪口”,每一个动作都深深震撼着学生的心灵。马老师紧扣这些动词指导朗读,让学生们在朗读中体会黄继光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配合敌军火力猛烈的描写,如“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更加凸显了战斗的残酷和黄继光的伟大。在联系生活、升华品格部分,马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时代英雄,结合单元导语,让学生们明白伟大品格的重要性。
第三节课是拉萨路小学丁楠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课文《杨氏之子》。课堂伊始,丁老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随后通过同桌互听互评、齐读等方式,让学生们初步熟悉了课文内容。“讲故事”环节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学生们借助注释积极交流关键字、关键句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从逐句理解到完整讲述故事,再到不看书复述,学生们在不断的练习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品故事”环节则是整堂课的核心。丁老师引导学生画出表现杨氏子“甚聪惠”的细节,并和同桌交流理由。从“为设果,果有杨梅”展现的待客之道,到“应声答曰”体现的快速反应,再到聚焦一问一答还原人物思维过程,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杨氏子的思维敏捷和尊重有礼。教师还引入“聪惠”一词更深层次的含义,让学生对古人的智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最后的“传故事”环节充满创意。教师让学生化身孔君平,选择不同对象讲述故事,并对照评价表进行小组互评。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在讲述中转换口吻、融入心理想法,还加上了生动的动作和表情。最后,丁老师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里“妙语趣答”的小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
第四节课是南京市东吉湖小学邵宁汐老师执教的四年级课文《芙蓉楼送辛渐》。课堂伊始,邵老师以罗曼·罗兰的名言引入,自然地引导学生走进王昌龄的诗歌世界,开启探寻诗人美好品格的旅程。初读环节,邵老师巧妙提问,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的送别场景,让学生带着真切感受自由朗读古诗。在朗读指导中,从字音到停顿、轻重音,层层递进,使学生初步感知古诗韵律。品析诗句是课堂的核心环节。邵老师紧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通过对“寒雨”“连江”“夜入吴”“楚山孤”的深入解读,让学生在诗景中感受诗人的孤寂、落寞与离别愁绪。而在解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时,邵老师引入“玉壶”“芙蓉”的意象,结合王昌龄的经历,让学生深刻领悟诗人高洁的志向。学生们沉浸其中,纷纷化身王昌龄,坚定回应亲友关怀、担忧与同僚讽刺,将情感推向高潮。最后的小练笔环节,学生们依据视频展开想象,将古诗改写成短文,把送别场景、人物对话与心理细腻呈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运用。
活动最后,江宁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吴勇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总结。吴老师对三位老师的课堂给予了高度评价,也对所有老师提出三点建议:首先,教学需牢牢确立学生以“学”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教学设计要做到精准透彻,教师需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实际学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为学生搭建清晰且富有逻辑性的学习阶梯。最后,语文教学应回归语言文字本身,引导学生从字词的精妙运用、语句的独特表达和篇章的精巧布局等方面入手,深度挖掘文本的内涵与美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鉴赏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品味语言魅力、提升审美情趣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