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意与科学之间搭一座桥——关于《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教学思考
发布时间:2025/9/22 16:00:05 作者:顾安琦 浏览量:24次
在诗意与科学之间搭一座桥——关于《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教学思考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篇充满童趣和韵律感的科学小诗,它用拟人的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奇妙方式。对于充满好奇心的二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篇激发热爱自然、探索科学奥秘的绝佳文本。
一、 成功之处与亮点体验
1. 兴趣为先导,创设情境成功:课堂伊始,我以“如果你是一颗种子,你想怎样去旅行?”这个问题导入,孩子们的回答天马行空,瞬间点燃了课堂气氛。通过播放植物种子传播的短视频,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画面,学生们惊叹连连,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朗读为主线,感受语言之美:本课语言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教师范读、个人读、分组赛读、配乐读等。特别是在模仿“啪的一声,豆荚炸开”时,孩子们用手势和语气词加以配合,读得津津有味,在反复诵读中不仅理解了内容,更深刻体会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拟人化的趣味性。
3. 巧用实物教具,突破认知难点:我准备了真实的蒲公英、苍耳和豌豆荚。当我把苍轻轻放到一个穿毛衣的同学身上时,全班都兴奋地喊出:“挂住动物的皮毛!”这个简单的互动,让“带刺的铠甲”这个抽象的词变得可触可感,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实物教学远比图片讲解来得深刻。
4. 初步的思维拓展:在学完三种方法后,我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妈妈的好办法?”孩子们能联想到柳树靠风、椰子靠水等课外知识,说明他们开始了迁移思考。
二、 不足之处与原因分析
1. “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可再优化:在教学中,我侧重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和想象的有趣,但对于“为什么”——例如为什么豌豆豆荚会炸开(日照、水分蒸发导致内壁压力变化)——这类稍具科学原理的解释,我担心二年级学生难以理解而一语带过。这导致部分爱刨根问底的孩子没有得到满足,知识的深度略有欠缺。
2. 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够: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发言,活跃的总是那部分语言表达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学生。而一些内向或基础较弱的孩子,更多是处于“听”和“看”的状态。如何设计更分层、更具包容性的任务,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并获得成就感,是我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3. 实践性与跨学科融合可再深化:本节课停留在“认知”层面较多,“实践”环节不足。如果可以,应该设计一个更简单的实践任务,比如让学生模仿课文,画一画并写一写另一种植物妈妈的办法(如凤仙花),真正实现“仿说仿写”的语文要素目标,并与美术课进行更自然的融合。
三、 改进措施与未来规划
针对以上反思,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做出如下调整:
1. 精心设计“科学小贴士”,搭建认知阶梯**:备课时,准备一两个简单易懂的科学小解释(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如“太阳把豆荚晒得太干了,它一绷紧就啪地跳开了”),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在文学想象和科学常识之间搭建一座更稳固的桥。
2. 丰富课堂参与形式,关注全员发展:
推行“思考—配对—分享”模式**:先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片刻,再与同桌交流,最后才全班分享。这能给内向的孩子足够的准备时间和安全感。
设计多元表达任务**:不只局限于“说”,还可以让喜欢画的孩子画一画“植物妈妈的旅行地图”,让喜欢动手的孩子用粘土做一做种子模型,让不同特质的孩子都能找到展示自己的方式。
3. 设计项目式学习延伸作业:
“我是小小植物观察员”:利用周末,让学生在家附近或公园里寻找一种传播种子的植物,拍照、画画或采集(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回来,并向大家介绍它的传播方式。
“仿写小诗人”创作活动:仿照课文句式,创作一小节关于其他植物(如柳树、凤仙花)的诗歌。将优秀的作品贴在“展示栏”,并汇编成班级诗集。
总结:
《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就像一颗种子,它在孩子们心里播下了好奇、热爱自然和感受语言美的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