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随笔  > 文章
教育随笔
在韵律中识树木,于生活中悟情怀——《树之歌》教学得失谈

发布时间:2025/10/10 16:03:23 作者:顾安琦 浏览量:88次

在韵律中识树木,于生活中悟情怀——《树之歌》教学得失谈


《树之歌》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拍手歌,也是一篇精美的树木知识小品文。它节奏欢快、音韵和谐,将十一种树木的特点浓缩于朗朗上口的语句中,是引导学生识字、感受语言之美、激发观察自然兴趣的佳作。


一、 教学成效与可取之处

1.  巧用“歌”之形,突破识字难关:本课生字量大且多为木字旁的字。我紧紧抓住文本“拍手歌”的特点,将识字教学融入节奏之中。通过“边拍手边朗读”、“我是小小节奏大师”等游戏,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反复与生字见面,有效降低了记忆难度,实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目标。孩子们兴致高昂,课堂气氛活跃。

2.  构建“思维树”,化零为整促理解:课文介绍了多种树木,信息点零散。我引导学生共同绘制了一棵巨大的“智慧树”板书,将每种树木及其特点(如“梧桐树叶像手掌”、“松柏四季披绿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贴在“树枝”上。这棵可视化的“树”帮助学生将零散知识系统化,清晰梳理了文本脉络,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整合能力。

3.  联结生活实际,让语文走向自然:我鼓励学生分享在生活中见过的这些树。有孩子说:“我吃过银杏果!”,有孩子说:“我家小区里就有枫树,秋天叶子变红了特别好看!” 通过链接生活经验,书本上的文字变成了身边鲜活的景物,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欲望。

4.  渗透文化内涵,初悟树木情怀:在讲解“银杏水杉活化石”时,我简要介绍了其悠久的历史;在讲到“松柏”时,引导体会其不畏严寒的品质。这种初步的文化渗透和情感体验,为语文学习注入了人文温度,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学习。


二、 遗憾不足与深层剖析

1.  “观察”与“表达”的桥梁搭建不够稳固**:教学重点放在了“认识特点”上,但对于如何抓住特点进行描述(如“像手掌”、“披绿装”这样的比喻、拟人手法),引导得不够深入。学生知道了“是什么”,但对于“怎么形容”的模仿和创作练习不足,从“输入”到“输出”的转换环节较为薄弱。

2.  多媒体运用可更精进:虽然展示了树木图片,但若能使用更高质量的实景视频,动态展示风吹白杨树叶“哗啦啦”作响、木棉英雄花坠落等场景,能给学生带来更强烈的感官冲击,对词语的理解会更加深刻立体。

3.  小组合作探究效率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你问我答”环节(如一人说特点,一人猜树名),出现了部分小组偏离任务、效率低下的情况。这说明活动前的指令不够清晰,活动中的巡视指导未能及时跟进,合作学习的机制尚未完全成熟。

4.  未能充分挖掘“歌”的创作潜能:作为一首拍手歌,其句式工整、节奏感强,是极好的仿写范例。本节课的仿写练习仅作为课后作业布置,若能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口头仿写(如“____树____”),进行集体创作,会更能即时巩固句式,体验创作的乐趣。


三、 改进方案与未来构想

1.  设计“我是小诗人”仿写环节:在课上预留5-7分钟,提供支架式句型:“________(什么树)________(怎么样)”,引导学生选择一种熟悉的树木进行口头仿写。将优秀句子收集起来,共同续写一首属于我们班的《新树之歌》,让语言运用落到实处。

2.  打造沉浸式自然课堂:

课前:布置“寻找身边的树”观察任务,让学生收集不同形状的落叶。

中:利用学生收集的落叶进行展示对比,让“手掌形的梧桐叶”、“扇形的银杏叶”触手可及。

课后:鼓励制作“树叶画”或树木观察笔记,将语文学习延伸至美术、科学综合实践领域。

3.  优化合作学习机制:

明确角色分工:在小组活动中设立“组长”、“记录员”、“发言员”等角色,让每个学生都有明确任务。

提供“合作任务单”:用任务单清晰列出步骤和要求,引导学生有序开展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点拨。

4.  丰富评价方式:不仅评价学生“读得对不对”、“认得快不快”,更要评价“谁观察得细”、“谁形容得妙”、“谁合作得好”,通过多元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总结:

《树之歌》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树木世界的大门。教学不仅是教会孩子唱响这首歌,更是要引导他们用这首歌的旋律,去发现、去赞美、去书写大自然中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