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四季歌》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5/9/25 13:23:00 作者:王玉秀 浏览量:15次
《田家四季歌》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的儿童诗歌,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民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展现了劳动的艰辛与喜悦,是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之美、自然之趣的优秀文本。本次教学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 成功之处与亮点
1.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我通过播放四季变化的优美图片和视频,配以舒缓的音乐,将学生迅速带入到田园四季的情境之中。通过“猜猜这是哪个季节?”“你在图片里看到了什么?”等提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后续的诗歌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 朗读贯穿,以读促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节课,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诵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例如,在读“春季里,春风吹”时,引导学生读出轻快、活泼的感觉;读“秋季里,稻上场”时,则读出丰收的饱满与喜悦。通过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和诗歌的意境。
3. 字理识字,方法渗透:
对于低年级教学,识字是重点。在教授“桑”、“肥”、“戴”等生字时,我不仅让学生机械记忆,更注重字理的分析。如通过图片展示“桑”字的演变,讲解“蚕宝宝吃的树叶就是桑叶”;通过动作演示理解“戴”帽子与“带”东西的区别。这些方法让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识字效率。
4. 链接生活,深化体验:
诗中描写的插秧、采桑、割麦、打谷等农事活动,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比较陌生。我鼓励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学生分享见闻,同时补充了相关的视频资料(如插秧、收割机的现代农事),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代科技联系起来,既解决了理解的难点,也让学生体会到农业科技的发展,感受到了劳动的智慧。
二、 不足之处与困惑
1. 对“劳动辛苦”与“喜悦”的平衡把握有待加强:
诗歌的后半部分,尤其是“一年农事了,大家笑盈盈”,集中体现了收获的喜悦。但在教学中,我可能过于强调“采桑养蚕又插秧”、“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的辛苦,对“辛苦”与“喜悦”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只有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收获甜美的果实”这一核心价值引导得不够深刻。部分学生可能只留下了“农民伯伯很累”的印象,而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自豪感体会不深。
2. 语言运用与拓展环节可以更开放:
在仿说或仿写环节,我设计的框架是“季里,,_____。”虽然学生能够模仿句式进行表达,但内容上略显单一,多是“百花香”、“放风筝”等常见意象。如果能引导学生更细致地观察生活,运用更丰富的词汇(如:春季里,细雨飘,笋芽尖尖往外冒),或者结合本地四季的特色进行创作,效果会更好。
3. 多媒体使用与文本深挖的平衡:
虽然多媒体有效辅助了教学,但在个别环节,图片和视频的展示替代了学生对文字的想象和品味。例如,在讲到“花开草长蝴蝶飞”时,直接出示画面,虽然直观,却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根据文字构建独特内心视像的能力。如何让多媒体成为“催化剂”而非“替代品”,是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总而言之,教学《田家四季歌》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它让我再次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熏陶、审美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作为一名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深钻教材,不断反思,勇于创新,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与成长的喜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带着这份思考,陪伴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里收获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