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随笔  > 文章
教育随笔
《走月亮》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5/9/29 13:27:50 作者:李欣然 浏览量:23次

《走月亮》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在教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走月亮》这篇抒情散文时,我深刻体会到了将课标理念融入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走月亮》是一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文章语言看似平白,却韵味无穷;语言浅近,而情深沉。

课文反复写到“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看似重复的话语,实则是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秋夜之中,让人心中涌起融融暖意。

同时,排比句式的大量使用,如“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林间的大道和小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不仅增强了韵律感,使语言富有气势,更使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让人脑海中呈现的不仅仅是一路美丽的景致,更是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调动学生的经验、情感和想象,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意境的美,还感悟到亲情的真。

一开始,我设计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脑海之中。我提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拉向他们的生活。

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回答也缤纷多彩。当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时,仿佛真的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效果颇佳。

这一环节体现了课标中“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要求,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运用语言进行想象和表达。

然而,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一部分时,学生的朗读和发言闪光点不是很多,进入情境较慢。

这说明我的引导不到位。回顾这一环节,我应该引导学生回忆和自己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温暖、幸福、安全和快乐。

正如课标中所强调的“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没有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没有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文本相结合,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反思整堂课,我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在学习美妙文章的同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当学生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文章时,其效果就会不言而喻。

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标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注重情境创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情感的真挚。

例如,在教学《走月亮》时,可以通过播放轻柔的音乐、展示美丽的月夜图片等方式,营造出温馨的氛围,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情境。

其次,加强情感引导。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的情感,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将自己的情感与文本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最后,鼓励多元表达。课标强调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表达,如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绘画表达等。

通过不同的表达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走月亮》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要以生活为源,紧密联系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感受语言之美,体会情感之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之美在学生的心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