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随笔  > 文章
教育随笔
《伯牙鼓琴》听课反思

发布时间:2025/11/4 9:37:50 作者:杜文慧 浏览量:7次

《伯牙鼓琴》听课反思

有幸观摩刘莹老师六年级《伯牙鼓琴》的AI融合示范课,整堂课将传统文化与人工智能巧妙结合,既生动高效又富有文化底蕴,给身为一年级语文老师的我带来了诸多启发与思考。

刘老师课堂的开篇设计让我印象深刻,“听乐曲识乐器”的音频导入快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再以经典诗句衔接课题,实现了趣味与文化的双重铺垫。这让我意识到,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枯燥的知识灌输难以见效,不妨将这种“感官体验+文化启蒙”的思路迁移到低段教学中。比如在教《江南》时,可借助AI音频播放江南水乡的水声、童谣,搭配荷花盛开的动态图片,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进入课文情境;学习象形字时,利用AI动画展示文字从图形到汉字的演变过程,让抽象的识字变得生动有趣。

核心探究环节中,平板终端的互动任务与学情数据同步功能,让刘老师精准把握学生的理解难点,这种“精准教学”的理念对一年级教学同样极具价值。低段学生个体差异明显,有的孩子识字快,有的孩子拼音掌握不扎实,以往课堂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需求。若能借助简单的数字化工具,设计基础的互动任务——如让学生在电子课本上圈出认识的生字、点击拼音填空,系统实时反馈学情,就能帮助我快速定位薄弱点,进行针对性辅导,让教学更具针对性。

最让我触动的是课堂的文化升华阶段,刘老师依托数字基座资源库,调取相关古诗文、诗作,配合沉浸式音乐,让学生直观感受“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文化内涵。一年级是传统文化启蒙的关键期,虽然学生认知能力有限,但这种“资源整合+情境渲染”的方式值得借鉴。比如在教学《三字经》片段时,可借助AI平台推送简单的动画故事、配乐朗诵,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经典的韵律与内涵;学习传统节日相关课文时,通过数字资源展示节日习俗、相关传说,让文化教育不再是生硬的讲解,而是潜移默化的浸润。

此次听课也让我明白,AI技术并非高段课堂的专属,低段语文教学同样可以合理运用,关键在于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简化操作、突出趣味。未来教学中,我将尝试把AI工具与一年级教学实际结合,在识字、朗读、文化启蒙等环节融入简单的数字化体验,既解决低段教学中“注意力难集中”“个体差异大”等问题,又让语文课堂既有童真童趣,又不失文化厚度,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