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随笔  > 文章
教育随笔
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

发布时间:2023/9/29 15:36:42 作者:丁婧 浏览量:544次

对于中低年段的学生来说,还没有形成很强的抽象意识,一些问题往往无法直接抽象出本质特征,依旧要借助对实物的认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去不断引导,一般从具体情境出发,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步概括出最本质的特征,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多数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概括等,能够基本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将其抽象出来。通过多样化的情境创设,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学生“数学抽象”素养的发展提供了感性材料。

    一、故事情境——在数学故事中发展“数学抽象”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故事情境,正是这样的一种艺术。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也使抽象过程变得轻松有趣。

案例

师:有一天呀,3只小猫拿着竹竿,背着鱼篓,兴高采烈地去钓鱼。来到河边后,它们一边钓鱼,一边捉蝴蝶。请小朋友们猜一猜:一天下来结果怎么样呢?

生:他们一条与也没钓到!

师:没错!那老师就要问了——

出示问题: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师:用数表示,每只小猫都钓了几条?(板书:0条)那么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就是几个0相加呢?

板书:0+0+0=0

师:你能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交流:连加的得数是几?改写的乘法算式是怎样写的?

板书:3×0=0

师:为什么3和0相乘等于0呢?你能联系刚才的故事情境或加法算式说一说吗?

通过以上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再进行引导,学生便能一步一步地得出结论,很容易能从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算式并求出结果:每只小猫都没有钓到鱼,3只小猫合起来钓了0条,就是3个0相加得0,所以3×0=0。有了这一步抽象作为基础,接下来的教学便容易了许多,学生也不难得出结论: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得以发展。

    二、生活情境——在感性认知中发展“数学抽象”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在课堂上用到的许多教学素材其实就是取材于平时的生活。创设生活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在抽象之前,学生在脑海中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感性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进一步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案例

师:同学们,你们在超市或者商场门口见过抽奖活动吗?

很多学生兴奋地表示见过。

师:那你中过吗?

多数学生表示没有中过奖。

师:有人愿意分享一下你的某次抽奖经历吗?

生1:有一次我和妈妈买了东西可以抽奖,我们抽了好几次都没有中,我感觉那里面根本就没有奖。

生2:上次我看见一个转盘,那个转盘被分成了好多份,可是只有其中的几份有奖,我感觉要转到有奖的也太难了吧!……

师:你们说的真有趣。其实在数学中,就有对这类问题的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

……

在正式认识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之前,学生对其是有一定的感性认知的,只是没有形成数学概念。这节课,笔者选取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抽象出简单随机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发展“数学抽象”素养。通过抽象,学生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描述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说明可能性的大小。

    三、实物情境——在具体事物中发展“数学抽象”

学生的数学抽象,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实物,即对某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是真实存在的、可感知的,学生通过观察,将抽象建立在实物的基础上,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形成表象到抽象的知识建构过程。

案例

教师事先准备一根毛线,随意的捏着它的两端,弯弯的线悬在空中。

师:请你们观察一下,把你看到的画下来。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画吗?

生1:老师拿了一根弯弯的线,所以我也画了一条弯弯的线,一条看得更清楚。

生2:我用两个点代表手,这样很简洁。

……

接下来教师把毛线拉直。

师:你看到了什么?将它很快地画下来。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画的时候,没有人真的画了两只手,有的用两个×表示手,有的用两个点表示手,而粗粗的毛线也只用一条细线表示了出来……这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在此环节结束后,教师适时地给予引导,等到第二个环节学生在画的时候,就能很快地画出一条线段,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什么是线段,再介绍线段的特征,整个环节非常流畅,学生在认知上不会有什么困难。

教师选取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到它的存在,接着再让学生用一些带有数学元素的方式表示出来,这样做让学生参与到抽象过程中,思考事物的本质属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发展“数学抽象”素养奠定了实物层面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