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有感
发布时间:2024/1/4 14:04:28 作者:刘雨婷 浏览量:511次
读《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有感
读冯卫东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第三版)之后,真正是收获颇丰。
书中冯老师这样写道:“教师的工作既需用自己的心灵,又最为关乎他人的心灵。教师要常常在自己的心灵中漫步。漫步是自由、从容和惬意的,它能使教师获得省思、发现和滋养自我的机会与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整个的教育生命也将有所拔节,有所成长。”的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工作就是“树人”的工作,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影响更多心灵的过程。这样的心灵漫步不仅仅有益于教师个体的成长,更有益于其他个体乃至于整个社会的成长。写教育随笔就是教师进行“心灵漫步”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和路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的确,教师如果成为“研究者”,可以沟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使得教师自我从以往单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并能更快地提升自我的教育教学能力,获得其他教师难以收获的“生命力和尊严”,还有“职业生命”的幸福感。
在具体的教科研过程中,教师一是可以锤炼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可以锤炼表达思想的能力;三是可以锤炼与提升自我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操、教育抱负等;四是可以激励自我不断读书,“沉潜”自我的经历和功夫,走出“口欲言而未能”的窘境;五是可以在做中学,学中做,既不断夯实自我的教育理论知识,又不断提升自我的实践研究能力。这类益处,如果真的去做了,教师个体的收获应该会更多。
在写作科研的过程中,冯卫东老师特别提醒教师要注意“纡气”:努力地用舒缓的语气或行文来表达自我内心的情感与思想;不要剑走偏锋,说一些“过头”的、缺乏理智的话。这一点是我们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身上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呀,与其不断地或者重复地喷发“愤青”式的话语,还不如脚踏实地地多做一点研究,多写一点心得体会,在教科研之路上,“仰望星空,接天连地”,走出一条“没有规矩,亦成方圆”的自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