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研发  > 文章
课程研发
小学心理社团曼陀罗绘画校本课程实践思考

发布时间:2025/3/11 8:57:02 作者:王蓉 浏览量:69次

一、引言

随着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重视程度的提升,小学心理社团活动成为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阵地。曼陀罗绘画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表达与疗愈方式,融入校本课程后,为学生开辟了探索内心世界的新路径,在实践过程中,有诸多方面值得深入思考。

二、课程实践中的收获

(一)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发展

在曼陀罗绘画过程中,学生通过色彩选择、图形构建来表达内心想法。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用大量柔和的粉色和圆形图案,展现出对温暖、安全环境的渴望,以及内心细腻、渴望被关注的一面。随着课程推进,学生对自我的认识逐渐清晰,从最初简单描绘外在喜好,到后期深入剖析内心情绪、价值观等。这种对自我的探索,帮助学生更好地接纳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增强自我认同感。

(二)提升学生情绪管理能力

当学生遭遇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困扰时,曼陀罗绘画成为他们宣泄情绪的出口。一次考试失利后,有学生在绘画中运用了浓重的黑色和尖锐的线条,表达出内心的沮丧与焦虑。在教师引导下,他通过绘画逐渐梳理情绪,意识到考试成绩并非衡量自己的唯一标准。课程实践表明,学生学会借助曼陀罗绘画识别情绪,并以创造性方式释放和调节情绪,情绪稳定性明显增强,在面对困难时,能更快恢复积极心态。

(三)激发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

曼陀罗绘画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答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有的创造出会说话的动物森林,有的描绘出穿梭星际的飞船。这种自由创作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还将创新思维迁移到日常学习中,在作文写作、手工制作等活动中,学生的创意和独特视角愈发凸显。

三、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一)学生个体差异应对难题

不同性格、绘画基础的学生参与课程时表现出显著差异。性格开朗的学生乐于分享绘画含义,内向学生则倾向于将作品视为私密空间,不愿交流。如何兼顾这些差异,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是课程实施的一大挑战。

(二)课程内容深度与广度把握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既要涵盖曼陀罗绘画的历史文化、绘画技巧,又要融入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内心。然而,若过度侧重绘画技巧,会使课程偏向美术课,忽略心理教育功能;若过于强调心理学理论,又会让学生觉得枯燥难懂。例如在讲解曼陀罗象征意义时,讲得过于深奥,学生难以理解,讲得太浅显又无法深入挖掘其内涵,难以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三)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对学生曼陀罗绘画作品的评价,缺乏科学全面的体系。常以教师主观判断为主,主要关注绘画的美观度、主题表达清晰度,忽视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情感投入以及自我成长。而且评价形式单一,多为作品展示后的简单点评,难以准确反映学生在课程中的收获和进步,无法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有力依据。

四、改进策略

(一)分层教学与个性化指导

依据学生年龄和绘画基础分层,低年级侧重趣味引导,通过简单图形组合、色彩游戏激发兴趣;高年级则增加心理分析深度,开展主题创作并深入探讨。针对性格差异,为内向学生提供更多一对一沟通机会,尊重其隐私,鼓励他们以文字形式记录绘画感受;对绘画技巧薄弱学生,安排专门辅导时段,提升技能,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二)优化课程内容设计

整合绘画与心理学知识,在介绍绘画技巧时融入心理表达元素,如讲解线条运用时,结合不同线条传达的情绪。设计递进式课程,从基础绘画技巧到主题创作,再到深度心理探索,逐步加深难度。同时,引入更多生活实例、故事案例,让学生更好理解曼陀罗与心理的联系,增强课程趣味性与实用性。

(三)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体系。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参与、讨论互动、情绪变化等方面表现;终结性评价除作品评价外,增加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评价指标多元化,包括绘画技巧、心理表达、创造力、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等。通过多元化评价,全面准确了解学生学习成果,为教学改进提供方向。

五、结论

小学心理社团曼陀罗绘画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成长方面成效显著,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过不断思考和改进,优化课程设计、完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曼陀罗绘画校本课程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生心灵成长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