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随笔  > 文章
教育随笔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何为?

发布时间:2025/3/18 15:10:23 作者:邵宁汐 浏览量:67次

当知识传播的围墙被技术推倒,教师群体是否会沦为数字时代的教育恐龙”?近期读到一篇论文《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图景与忧思》,有所感受,故作此文。

传统教育体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解构与重组。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与教育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当前AI系统已能承担63%的知识传授类工作,包括基础课程讲解、习题批改、知识点答疑等。上海某教育科技公司研发的智慧教师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对初中数学知识点的全覆盖教学,在标准化测试中展现出不亚于人类教师的准确率。

许多教师目前十分担忧,在未来,人工智能会让教师这个职业消失吗?我乐观的认为AI不是教师的对手,而是帮教师挣脱“流水线教育”桎梏的盟友。当机器接管了知识搬运,人类终于能回归教育的初心——点燃火种,而非填满容器教育,是对人的看见,教学的灵动不在于知识的传递,而在于学习、思考、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且纵观历史,人类总是能跑赢技术的发展,在中世纪后期,或者说 19 世纪早期的时候,当时欧洲人穿得非常简单,因此,他们可能曾担心纺织机会带来的后果: 纺织机取代了工人的工作,工人们就没有机会去参与生产服装了。但是一个世纪之后,衣服变得更加美丽了不同的颜色、不同的款式,其实人们比之前更忙碌了。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未来也有很多的人类活动会和现在不同,或许未来我不需要再花那么长的时间待在办公室了,电脑都是自动化的,能够帮我处理一些工作。我们社会生活的质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会变得更好。我觉得技术能够解放我们,有些机械重复的事情我们就不需要去做了,我们有机会去做一些其他的,更有意义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我们必定要做出一定程度的转型,审视、更新、并完善自己,才能在数字化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未来教育图景中,教师角色将向成长导师转型。我们既是技术架构师,设计人机协同的教学场景,又是心灵摆渡人,守护教育的人文内核,更是终身学习者,在与AI的共生中实现专业进化。这种转型不是被动替代,而是教育主体在智能时代的能级跃迁。人机协同正在重塑教育价值链。在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创新实验室,教师与AI形成认知伙伴关系,机器处理海量数据,人类进行价值判断;系统提供标准化方案,教师实施个性化调整。这种协作模式将教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使其能更专注教育本质工作。

人类自由自主思考的能力如果被机器的算法能力代替,就会反制学生,他们会去想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去学习呢? 这就成了一个大的问题。所以说教师要能够去激发学生,激发他们的梦想,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让他们为未来做好准备。未来,机械性的工作会更少,有更多的时间去与人交流、进行新的创造,让生活更精彩。如果我们没有正确地对待技术,只是去依赖技术,那么我们就会失去更多,而不是得到更多。现在的学校也就是我们明天的社会,所以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去正确恰当的利用这些技术。

站在技术革命的潮头回望,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到朱熹的格物致知,教育始终是灵魂唤醒灵魂的艺术。当AI接管了知识传递的,教师得以回归教育育人的。未来的课堂不会是冷冰冰的算法世界,而是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共舞的舞台。在这个新生态中,教师不会被取代,而是借助技术翅膀飞向更高的教育境界,那里既有理性的光芒,更有人性的温度。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