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里面有什么》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5/9/28 13:49:59 作者:葛雨欣 浏览量:18次
《土壤里有什么》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研究土壤》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发现土壤并非只是“泥土”,而是一个由多种成分构成的混合物。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既有令人欣喜的成功之处,也存在着值得深思和改进的地方。
一、 教学成功之处:体验探究过程,激发科学兴趣
本课设计了四个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手脑并用中建构知识。
1.纸巾握一握——发现水分
这个活动简单却非常有效。当学生们用力握紧土壤后,看到摊开的纸巾上留下明显的水渍时,教室里充满了惊叹声。“老师,土壤湿了!”“真的有水!”这种直接的感官证据,比任何口头讲解都更有说服力。这个活动成功地引导学生从“土壤是干的”这一固有认知,转向认识到土壤中含有水分,为后续探究开了个好头。
2.放入水中看气泡——发现空气
将土壤块轻轻放入水中,瞬间冒出的小气泡引发了学生们的又一波兴奋。他们直观地理解了土壤颗粒之间存在着我们看不见的空气。这个现象将抽象的“空隙”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固体颗粒之间存在气体”的科学观念。
3.搅拌静置——发现分层与颗粒大小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探究活动。学生们在搅拌、静置观察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耐心,更亲眼见证了土壤按颗粒大小分层的现象。他们能清晰地描述出:下层是粗大的沙粒,中间是更细的黏土,上层可能会有漂浮的腐殖质。这个实验完美地展示了土壤是由不同大小的颗粒组成的混合物,也为后续学习土壤分类(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加热闻气味——发现有机物(腐殖质)
这个由教师演示的实验,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当土壤被加热后,学生闻到那股特殊的焦糊味时,他们立刻联想到了烧树叶、烧秸秆的味道。我适时地引导他们思考:“这说明土壤里有什么?”学生们很快就能得出结论:土壤里有腐烂的动植物残体,也就是腐殖质。这个实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探究联系起来,让他们明白了土壤的肥沃与这些有机物息息相关。
二、 教学不足与改进思考
在收获成功喜悦的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可以优化之处:
实验操作的精细度有待提高。在“搅拌静置”实验中,部分小组搅拌过于剧烈,导致水体长时间浑浊,影响了分层现象的快速观察。今后应更明确地示范“轻柔、充分搅拌”的要领,并建议学生使用更大的烧杯,给予更充足的静置时间。
安全与卫生教育需持续强化。尽管课前已做要求,但仍有学生习惯性地想去闻直接加热的土壤。在今后的实验中,必须反复、严厉地强调“闻”的正确方法(扇闻),并将实验器材的规范使用和整理作为科学课常规来培养。
三、 总结与展望
总而言之,《土壤里面有什么》这节课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探究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究的热情。学生们不仅知道了土壤里有水、空气、沙、黏土和腐殖质,更重要的是,他们亲身体验了“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