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之歌》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5/9/29 16:12:58 作者:张振媛 浏览量:25次
《树之歌》的教学实践,是一次“文本解读”与“学生认知”间寻找平衡的探索。课后进行了教研和复盘,既有对教学环节的深刻理解,也有对细节优化的深度思考,为后续低年级语文教学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教学亮点:让课堂联系生活,激活学生学习热情
“实景观察+课文解读”联动,化解认知难点。课前我提前勘察校园,锁定梧桐树、柳树等与课文匹配的树木,课堂上通过图片带领学生观察。当孩子们看到生活中可触触摸的树木,再回头诵读“杨树高,榕树壮”时,文本描述便自然内化为直观认知。这种“从书本到生活”的迁移,有效突破了低年级学生对抽象文字的理解障碍,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 。
“挂树牌活动”的设计,通过多媒体赋能具化文本认知,在活动中抓住学生注意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树木特点的理解。让原本抽象的树木变得生动可感。学生在朗诵的时候情感投入也会更饱满。
二、存在不足:于细节处审视,发现提升空间
课堂时间分配可以再优化,学生练字时间增加。原本计划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深入分析南北方树木差异,最终仅能快速带过,学生对“木棉喜暖、桦树耐寒”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能充分挖掘文本背后的自然常识 。
个体关注不足,部分学生参与度待提升。课堂互动多以小组合作、集体回答为主,对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关注不够。今后将改变方式,尽可能实现“全员参与、全员成长”的教学目标。
三、改进方向:聚焦问题,优化后续教学
精准把控课堂节奏,预设弹性时间。后续教学中,需提前预估每个环节的耗时,预留10%左右的弹性时间,应对突发状况。针对《树之歌》这类与生活关联紧密的课文,可将实景观察拆分为“课前初探+课中精讲”,课前让学生自主观察记录,课上聚焦重点交流。
丰富互动形式,关注个体成长。设计“同桌互读”、“随机点名分享”等多元互动方式,为内向学生创造表达机会。同时建立“课堂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参与情况,及时给予鼓励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