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随笔  > 文章
教育随笔
字的联想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5/6/2 17:00:09 作者:魏玲 浏览量:10次

  本课是关于美术字设计基础的训练课。

 教学过程中要紧扣“联想”,突出趣味性,应用性,从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启发学生运用联想、类比、夸张、拟物等方法,进行替换笔划,变化外形来装饰文字,使“字义”与“形象”和谐统一。

  引导学生欣赏、了解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感受中国文字变化的无限魅力,体验文字的造型美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体验创新的乐趣。  

  创设教学游戏 ,学习寓教于乐。

本节课设计的游戏环节,给学生提供一种富有趣味性的教学环境,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其不仅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得到探索发现。

这节课中,运用联想、类比的方法进行笔划替换,尝试用拟物、夸张等手段探索汉字的外形变化。如:用手指对图形的直接拖拽、移动、组合,操作的难度降低;游戏中的目的性、互动性、直观性也更加明确,这样将游戏教学环节推向了一个新的深度。游戏的创设,超越了课堂的限制,给学生带来新的感觉,新的刺激,学生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

  有效建构铺垫自主灵动发展。

    教学中,当学生掌握替换笔划之后,教师有目的地构建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让学生自主学习。如:给球字打气的过程,运用了白板环境下的双重交互,学生直观的看到一个静态平面的“球”逐渐变成了动态立体的“球”。这既是模拟又较为真实地再现了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场景,超越了课堂教学的限制。学生的思维、情感顿时被激发起来,在知识与方法上有联系、有突破,巧妙地建构起可以成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发展的教学模式。

  渗透美术文化 发散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抓住汉字的史、意、形、趣等特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自我体验、大胆想象。通过猜测、辩论、交流、讨论、欣赏、评价等学习活动,给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从古诗词开始,到以人为本的人名结束,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设计的理念方法,更是给了学生一份对艺术的惊喜与发现,对中国汉字的宣扬与诠释。这样的教学,渗透了美术文化,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